1 / 1
第八章 穴位配方论-《医道医德》-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论-袁轩

袁轩:到医院看中医,大夫需要在四诊的基础上查明病机,然后按君臣佐使的原则配药,这就是药方或方剂。到正规儿推院调理,医者同样需要诊断查病,开出穴位配方,然后再按方推拿。轩祖推拿方案严格按照中医标准配伍,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基础上,分别从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四个方面辩证取穴。

                                      1.从病因

释笃:老师,从中医角度如何解释病因?

袁轩:病因也就是疾病产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所谓的内因,包括正气不足、七情内伤及饮食失宜等。这里的正气是指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也就是免疫力或抵抗力,正气不足是导致患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七情因素,主要指的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也会导致疾患的产生,但小儿自身的发育特点决定其少七情干扰,喜怒常在转瞬之间,故受情志影响较少,但由于小儿神气怯弱,对惊恐更为敏感,如遇惊恐之物或异常声响,容易导致夜啼或惊惕不安;饮食失宜包括饮食没有节制、饮食不干净或偏食等,饮食失宜是导致小儿脾胃系病症的重要原因。所谓的外因是指寒冷、湿气、季节变换、天气变化等随时变化着的自然环境因素,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太过或者不及或是不合时令时,人体不能适应其变化时就会发生疾患。总之,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和功能均较脆弱,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护理失宜,在同等致病条件下,较成人更易发病。小儿疾病以外感六淫、时行疾患和肺脾二脏的病症较为多见。通过对病因的诊察,就可以做到对症调理。

轩仁:老师,中医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给我们具体讲一下七情致病。

袁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就是情志失调,会伤及相应脏腑,导致疾病的产生甚至死亡。比如怒伤肝,历史上典型的是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在一次攻城作战中身中毒箭,毒素残留在体内,肝脏需要解毒,这种情况就不能生气发怒。诸葛亮抓住周瑜的特点,智取南郡一气周瑜,美人计不成反而赔了夫人又折兵二气周瑜,“借途灭虢”之计被识破三气周瑜,结果怒火伤肝,毒发身亡。

再比如喜伤心,忧(悲)伤肺,在小说《说唐后传》当中,程咬金和程铁牛这一对父子的死因可谓是大喜大悲。程咬金因为看到大唐复了国,薛家人平了反,他一高兴就站在那狂笑,笑着笑着,一口气上不来就死了。而他的儿子程铁牛知道自己的父亲过世之后,悲痛万分,就一直号啕大哭,哭着哭着也是一口气上不来也就去世了。就这样“笑死程咬金,哭死程铁牛”的传说就流传了下来。清代吴敬梓小说中的的范进中举后,由于过分高兴,喜极伤心而变得疯癫了。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忧愁善感的,就是对贾宝玉思虑太深,过度伤脾,导致了病情的加重。

关于惊恐伤肾方面,如果这个人受惊吓到极点了,我们经常比喻被吓得屁滚尿流或屎滚尿流的, 就是受惊吓致肾不固摄二便。历史上就有御医许绅,救活了皇帝,吓死了自己的故事。明代嘉靖皇帝在熟睡时被10几个宫女用丝绳勒得昏厥,许绅奉命前来救治,许绅一边救治一边恐惧,害怕万一救不过来就有杀头之灾,结果皇帝救过来了,也得到了封赏,没过几日自己却卧床不起,许绅自知受惊吓无药可治,临死前说:“吾自分不效,必杀身,因此惊悸,非药石所络疗,吾不起矣。”意思是说如果自己救治皇帝没有效果,必有杀身之祸,所以心里担惊害怕,我的病是用药物治不好的。

轩仁:判断病因后如何通过穴位调理?

袁轩:外感导致的就选取疏风解表穴位,如头面四大手法、拿肩井等;如果是因为乳食内伤,则选取消食化滞的穴位,如掐揉四横纹、揉板门等;如果是因为惊吓导致的,则选取镇静安神的穴位,如掐揉小天心、按揉五指节等。

2、从病位
袁轩:病位指的是疾患所在的部位。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核心是五脏。所以人体的各种疾患,最终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与五脏发生联系。如咳、喘、痰等,病位在肺;厌食、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病位在脾;夜啼、心悸(心慌)、失眠、心痛等,病位在心;遗尿、小便不利、腰膝酸软无力等,病位在肾;惊风、两胁胀满等,病位在肝。通过对病位的诊察,就可以明确疾患所在的位置,选取与病位相关的穴位,如手上的五经穴、后背的背俞穴、胸腹部的募穴等,推拿作用直达病灶点。病位这里主要指的是五脏,同时兼顾到人体其它器官组织,比如头部疾病可选取头部穴位、六腑之疾可选取胸腹部的募穴,下肢病症可选取下肢穴位等,并需要考虑疾病的表里。

儒信:老师,五脏六腑与气血的关系是什么?

袁轩:五脏六腑为人体的基本构架,气血为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在生理上五脏满而不实,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六腑实而不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气血生成充足则脏腑运行平稳,出入有常,反之,疾病就是脏腑气血失调的反映。

娲慧:我们西医治病,往往采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中医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袁轩:这就类似中医的一种治法,叫近端取穴。因为人体的穴位都具有近治作用,这是穴位的共性,也就是穴位可以治疗穴位所在的部位及临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膻中可以治疗心、肺疾病;中脘可以治胃病;天枢可以调理肠道;背俞穴具有调理对应脏腑的功能的作用;曲池可治疗上肢病症等;头部穴位可以治疗头部疾病等等。中医还有另一种治法叫远端取穴,也就是通过上肢或下肢部的远端穴位来调理脏腑的疾病,这与人体经络循行路线有关,等过些天讲解十四经脉时再详细讲解。

儒信:中医讲五脏与五窍是相通的,是否可以通过相关的穴位及手法来调理对应脏腑?

袁轩:五脏与五官关系密切,五官需要五脏气血的濡养,推拿不可能直接作用于脏腑,但可以作用于五官来调节五脏。如:肾开窍于耳,通过捻揉耳轮或鸣天鼓,肾感应之就可以补肾壮骨;肾开窍于前后二阴,通过二阴周围的龟尾、会阴、中极等穴,可以治疗因肾虚而导致的二便失调;肺开窍与鼻,通过黄蜂入洞或鼻孔周围之迎香、鼻通等,可以宣通肺气;肝开窍于目,通过眼睛部位操作,如推坎宫、揉太阳、温眼目等可以疏肝理气。

儒信:五体包括筋、脉、肉、皮、骨,是否可以通过刺激五体来调理五脏?

袁轩:五体与五脏关系密切。如肝主筋,临床有看惊掐惊,“看”就是审察肢体有无抽搐或角反弓张之“惊”,“掐”就是治疗,即通过调筋而平肝镇惊。肺主皮毛,通过手法或冷热交替刺激皮肤,使皮肤潮红,有利于开宣肺气,实卫固表。

儒信:穴位是否对脏腑气血有特殊的调理作用?

袁轩:某些穴位对脏腑气血有特殊的调理作用,如运外八卦可宣通一身之气,开脏腑之秘结;肩井穴是大关津,按揉之可以宣通气血;掐揉二扇门可以发脏腑之汗。

                                3、从病性
袁轩:病性,即疾病的性质,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实际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阴盛或阳虚则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则表现为热证。穴位有暖穴和凉穴之分。如外劳宫、三关、一窝风等暖穴,能催动人身的生热功能,扶助正气;如内劳宫、六腑、大椎等凉穴,能催动人体的散热功能,清热泻火。小儿推拿对寒热的辩证虽没有用药要求的严格,但必须依据穴位的特性来进行推拿,否则就达不到好的效果。通过对病性的诊察,就可以明确疾病的性质,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做到定性治疗。病性这里主要指的是寒热,同时临床中需要兼顾阴阳及暑湿燥。

法空:给我们讲一下具有寒热性质的穴位。

袁轩:穴位有暖穴和凉穴之分。暖穴具有热性,可以催动人体的生热功能,扶助正气,如外劳宫、一窝风、三关、命门;凉穴具有寒性,可以催动人体散热功能,清热泻火,如内劳宫、天河水、六腑、箕门、水底捞月等。

一般而言,寒证用暖穴,热证有凉穴。

法空:手法方面是否温清有别?

袁轩:清的手法有:拿捏类手法,指力指向体外,有利于内热外达或外热发散;强力推进类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解肌透热;取痧类,如挤捏法、揪痧法、刮痧法可以使局部皮肤潮红或出痧。清的手法适用于热证。

温的手法有:点按类手法,指力指向体内,按之则热气至;揉动类手法,层层深透,产生聚热;振动类手法,通过高频率的振颤施予并传达能量到操作部位;摩擦类手法,使皮肤产生温热感,温煦机体。温的手法适用于寒证。

手法的温清效应具有相对性,临床关键在于度。如适度的摩擦、产生热量,温煦肌体为温,如果摩擦过久、过重,甚至潮红、出痧,则热去凉至为清;适度运动肢体,关节活动,肌肉收缩,阳气流通为温,但运动过度,汗出热散为清。总之,清法多从重从快,以局部皮肤潮红、甚至紫斑为宜,温法多深沉、平缓、柔和,以皮肤微热,渗透内层为宜。

法空:介质方面是否温清有别?

袁轩:寒证可用葱姜捣汁,蘸汁推拿,以散寒、通络、助阳;热证可用凉水、蛋清酒精等推拿。法空:老师,八纲辨证中您讲过,人体穴位有阴穴与阳穴之分,阳穴其性似火,具有温煦的作用。阴穴其性似水,具有滋润的作用。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阳穴就是暖穴,阴穴就是凉穴?

袁轩:不完全是,暖穴与凉穴是从穴位的属性来分的,阴穴与阳穴是按部位来分的。

4、从病势
袁轩:病势即疾病发展和演化的趋势或趋向。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主要反应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也就是病势的发展演变过程。《黄帝内经》有"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之说,可见,"虚"为人体精、气、血、阴、阳等基本物质不足,"实"为体内停留和积蓄着不该停留和积蓄的物质,如六淫、痰、饮、宿食、毒素、瘀血、浊气等,虚证实证在小儿推拿手法操作上有严格的要求,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通过对病势的诊察,就可以明确疾病的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补泻手法运用得当,小孩更易于康复。病势这里主要指的是虚实,同时需要兼顾到气机之升降。
炎农:推拿补泻需要注意哪方面?

袁轩:第一,从力度方面。治实证手法宜重,治虚证手法宜实而轻。轻重指用力大小。同一手法,指力轻患儿感觉舒服,脏腑感而应之,逐渐兴奋,功能增强,谓之补法;重手法很快达到界上刺激,局部麻木,经穴疲劳,感应性降低,脏腑受抑制,功能逐渐降低,谓之泻法。第二,从时间方面。时间长为补,一般用于虚寒证;时间短为泻,一般用于实证、热证。第三,从频率方面。同一手法,频率快为泻,频率慢为补。频率越快,单位时间刺激次数增加,起到与重手法同样的功效,谓之泻,反之为补。第四,从方向方面。五经穴除肾经,其它均向心为补,离心为泻;腹部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后背向上为补,向下为泻。第五,从顺逆方面。一般认为,顺着经络方向操作为补,逆着经络方向操作为泻。顺经推进,加速气血的运行,经气旺盛兴奋,显示出补的特性;逆经推进,阻碍气血的运行,经气迟缓,暂时壅塞、抑制,显示出泻的特性。

炎农:气机的升降方面应注意什么?

袁轩:1、致气调神、导引经气

该法切中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之病机,为在系统的上端或下端,采用摩、运、揉、拿等手法,产生轻柔舒适感觉,导引气血到操作部位。要求操作时间长,力度轻,环境安静,并可以配合语言诱导。如摩百会、摩囟门、揉太阳、拿风池、拿肩井,拿颈夹脊、振胸廓等,具有升提阳气之功。而点揉涌泉、太溪、太冲、三阴交、运小腹和横擦腰骶等可以引火归原,促进大小便排出。

2、按而收之、阻截升降

该法切中升之太过或降之太过之病机,为在系统上部采用方向直下、内向,或在系统下部采用向上操作进行阻截。要求力度重、持续,方向与病理趋势相反,该类方法以点按振为代表,如振按百会、振按太阳、振按目上眶为降法代表,振按涌泉、向上振按小腹和中脘能升提等。此法与第一法所取的部位相反。第一法是在系统的一端导引,通过自我感觉,导引经气到操作部位,第二法在另一端强力振按与推助。临床中二法常配合应用。

3、顺应升降、推而助之

在系统路径上运行的气血,则可以推而助之。如捏上脊、推上七节骨、推三关、上推中脘、上推膻中等,则可以助其升、抑其降;推天柱骨、推桥弓、捏下脊、推下七节骨,下推膻中、下推中脘、开璇玑等,则可以助其降、抑其升。该类方法以推法、擦法为代表。

4、拿以使外、按以使内

单独从手法方向分析,拿法指力指向体外,是升散的代表,如拿风池、拿肩井、拿颈夹脊等,无不体现升散之性;而按法是指力指向体内,是内聚的代表,《黄帝内经》有“按之则热所至”的记载。

儒信:老师,小儿推拿手法操作需注意什么?

袁轩: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有别,基本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所谓的轻,就是孩子肌肤娇嫩,不能象成人那样用力过重,在轻的基础上要达到刺激量,就要求手法快,柔和就是不能用强硬的手法,平稳就是不能忽轻忽重,忽快忽慢,要一个节律。轻快柔和平稳最终要体现在着实上,所谓的着实,就是不论用推法或运法,都要压着皮肤走,而不是浮在皮肤表层,揉法要有揉到肉的感觉,而不是在皮上晃。

儒信:谢谢老师。

注:本文来源于轩祖学派袁轩老师创立的《医道医德》,转载请注明出处。详见网址:

http://www.zytnw.com/wap/index.php/News/index/tid/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