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意质体哲学》世界首部贯通意物道三元论体系|袁轩经典力作|珠穆朗玛巅峰之龙腾

                意 质 体 哲 学
                                 创始人:袁轩
历史哲学以心、物、道三元唯论为主,并由此派生了心物、精质、物道等二元论体系。《意质体》三元合并而论,以人类为中心,上探天、中取人,下求地,形成天、人、地三才格局,属于系统论哲学体系。系统要素:意识元、物元、道元;系统结构: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系统关系: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系统基础:医道医德、物道理论、尊祖敬天;系统位次:居三大理论之首,珠穆朗玛巅峰之龙腾;系统龙眼:天志体
1.“意”论
“意”,既意识元,也就是意志精神,代表人类思想、理性思维、主观表达、生存目的等,并非指传统唯心的神学思想,位居“形而中”。
从人类自身来讲,由于理性意识的诞生,宇宙开始由万物存在变成万事万物共存。也就是“事”因人而生,因人而亡。“事”是人类观察万物于大脑理性思维后所得,思维不确定性就决定“事”的不确定性,从而出现万千事理。意识有意志与精神之别。意志所表现的是自然物种最基本的生存力,具有客观属性,可通用于万物的表达;精神所表现的是人类特禀的思想及意志力,具有主观属性,只适用于人类表达。意志本体在自然物,本质在生存力;精神本体在大脑,本质在意志力。“事”为人精神之产物,没有自身生存目的,故万事无意志,也就是意志精神不适用于万事表达。
《医道医德》为“意论”之生命哲学,以中医理念构建人体健康系统,探究生命内质,其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人的精神本体在大脑,意志本体在躯体,均以健康生命为依托,与医道医德同源共流。
2、“质”论
“质”代表宇宙形质,分为无形质和有形质。无形质既道元,位居“形而上”。有形质既物元,位居“形而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感知到的万物,都是有其物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物,以此推演宇宙本源,即使追溯到微粒子,同样具有物道同列互根的基因。
从天地视角看,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是相对立的。从宇宙整体观来讲,形而上之道又是宇宙天体的能量输出状态。对于星体本身而言,又是物与道的统一体。故形而上与形而下,既道与物,具有对立统一性。
《物道理论》为“质论”之格致哲学,以物与道之客观存在为构建基础,形成物道相和的自然体律,其思想渊源于《道德经》。
3. “体”论
“体”也就是本体。本既本真、客观存在之意,包括物、道、空间三方面。本体包含本体结构和本体道法。对于宇宙空间体而言,本体结构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大小星体,也就是物道自然体;本体道法指的是维持星系运行的平衡力,也就是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本体之上存在本体意志,相当于人体与意志的关系。本体意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都代表自身的存在目的。对于个体,本体意志是为了适应物种自身需求所表现的生存力;对于星体,本体意志是维持自身稳定所需的平衡力;对于恒星系,本体意志是维持中枢恒星运转的原动力。
宇宙在塑造万千物种的同时,给予每个物种平等的生存权利,又赋予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人作为物种的最高级,本体意志所表现的是约束物种,调适自然的能力。既“强食”权与“自控”权并用,使人类不至于重蹈恐龙时代的覆辙。
宇宙本体意志又称天体意志,高度升清至“天志体”,是自然法则的最高极,是塑造万物及星系的最高法力,也是人类信仰追求的终极目标。”天志体“为宇宙势能总汇之统帅,依附于宇宙本体而生,在内掌控着星系空间的能量分布,在外,把宇宙天体围固成一个圆球体并有序演化。
”天志体“是建立在客观存在基础上的推理,属性归道。类比对象:人与宇宙。推理思路:宇宙本体相当于人本体,天体意志相当于人体意志,天志体相当于人之精神。本质导向:精神本质在意志力,天志体本质在势能力。因此天志体并非臆想中的创世神。
《尊祖敬天》为”体论”之信仰哲学,以尊崇祖先精神,敬畏自然定律为构建基础,源于古代的“敬天祭祖”。尊祖核心是轩辕黄帝,尊孝理念渊源于《孝经》。敬天核心是自然法则,与”天志体“同出一脉。
意、质、体三者关系:“意”为认识中心,“质”为认识对象,“体”为追求目标,也就是以人类意识为中心去观察天地及自我,探索物道,追求生命信仰之真理。人类信仰最终归宿于精神和意志,既对万事法于“轩祖精神”,对万物法于天志体,最终形成全新的信仰价值观。

 一《物道理论》思想要旨

一、《物道理论》的逻辑体系构架:《物道理论》是以物、道、客观存在为立义的三元理论体系,认为世界本源在于物与道的客观存在,也就是“物”、“道”、“在”三元平等;物有物性物态之分,道有道性道态之别;物性指的是不同性质的物,具有于实体的可见性,并把物的显象态归类为物态;道性指的是构成物的不同属性,具有虚化的规律性,并把道的隐象态归类为道态;客观存在有广义与狭义的涵义,广义客观存在指的是宇宙空间,狭义客观存在指的是空间所蕴含的物道以及由此派生的万事万物;宇宙演化轴心在于物道相和。

二、物道理论坚持古人的格致观,以哲学思想为导向,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故亦称之为“格致哲学”。 现代科学往往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其实中国四大发明才是科学的真正起点。科学,中国古代称之为“科举之学“,对于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学问称为“格致”或“格物”, 近代亦称基础科学为格致学,民国时期“格致”一词才被“科学” 取代。现在科学界假说盛行,甚至在假说的基础上再推演假说,实质是科学唯心主义,严重违背客观实际。不以科学假说为基础,而以实际存在为依据构建学说,这是《物道理论》坚持的基本原则;终极之道不止步,穷究事物根本不停歇,这是格致哲学追求目标。

三、对于光的解读,物道理论认为光属于动态能量而非物质。《物道理论》对物质的定义是实体可见的并有质量有重量有体积,但光都不具备,因此不能归类为物质。光本身肉眼或仪器都无法看到,所谓的波粒二象性其实就是封闭空间微量气体在光的映射下出现的一种状态。宇宙光线扭曲并不是能量通道发生扭曲,而是气态物质在强引力或斥力作用下出现的不规则运动现象。由于在运动状态下的光本身是看不到的,能看到的只是发光源,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只是现在的星星,而非N亿年前的星星。无论热效应产生的光,还是原子跃迁发光,或是带电粒子加速运动时所产生的光,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物质映射,而不是所谓的光子。

四、对宇宙星体演变,物道理论提出“物道聚合学说”,认为宇宙最初为各种气体状或实物状微物质在相对真空状态下均匀的无序漂游,同时能量的内聚性导致微物质产生引力,慢慢形成大小不等的块状体,这就是星体原始的不规则状态。随着块状体增大引力也在增强,引力强大到聚合平衡就演变成圆形星体,这样宇宙星体就诞生啦!在星体诞生过程中,宇宙空间也在物道聚合作用下依次演化为“内空间”“中空间”“外空间”。 “内空间”是已形成星体相互之间有规律的运转;“中空间”则是无序飘游着各种大小不等的块状体,处在星体形成的过程中;“外空间”只有稀薄的微物质无序飘游,处在宇宙的原始状态。

五、《物道理论》认为能量无质地不可见,且能改变物质结构,与道的作用原理一样,所以归属于道范畴。比如金属冶炼,海水经过阳光的蒸发会结晶出大粒盐等,都是能量改变物质结构的方式。但能量并非完全等同于道,道具有规律性与能量性两种属性,规律性是道的本质体现,能量性是规律性的客体,为规律做功。从能量的运动性分类,有静态能量与动态能量,比如太阳属于静态能量,太阳光则属于动态能量。从能量的属性分类,有外散性和内聚性,外散性导致空间能量的形成,内聚性导致物体的形成及引力的出现。能量与道(规律)结合就是道能,道能也有内聚能与外散能之别。

六、对于意识的解读,《物道理论》认为,意识归属于道,是大脑组织与脑细胞组合变异共同作用产生的意识态。这里大脑组织为物性,脑细胞组合变异为道性,产生的意识则属于道态。但人在意识的支配下出现生活活动,这里的意识又属于道性。因此意识所处的位置不同划分也有区别,但都属于隐象不可见的非物质。意识虽然存在于大脑空间中,不会超过大脑,因属于道的范畴,所以不会象物质那样可以明确测量出体积。意识所反应的事物为主观现象,所谓主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感知外界后所得到的信息,因此意识只能感知客观存在,不能创造或代替客观存在,但意识进化到智能状态后,就能认识到客观存在的规律性,从而为人所用.

七、关于能量与意识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物道理论认为,能量与意识都属于道的范畴,在无意识世界里,不占据自然空间的东西不存在,也就是人类出现之前,所有的东西都占据空间,这些东西包括物,也包括道及能量;但在有意识世界里,不占据自然空间的东西是存在的,也就是人类出现之后,有些东西可以不占据空间,当然这种东西指的是“事”的范畴,比如社会规律、法律等,它只是存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一种约束力,这些东西不会象能量那样占据自然空间,但却存在于人的意识中,人类消亡了,这些东西也就消失了。总之,能量占据自然空间,智能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主观反映,只占据大脑空间.

八、对于引力、斥力的解释,物道理论认为物质的能量聚合是引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星体的引力来源于星体内物质的能量聚合,所以引力场对该星体内所有物质都具有引力作用,如果空间某种物质与该星体任何一种物质属性完全不同,就不会被吸引。这就类似于磁铁的作用原理,比如磁铁的成分是铁、钴、镍等原子组成的,并且只对铁、钴、镍等金属具有磁性作用。斥力来源于恒星外层燃烧的能量辐射,或者行星接受恒星辐射能的再辐射。总之,能量聚合会产生引力,能量辐射会产生斥力。如果用物道理论解释引力与斥力现象,引力与斥力归属道态,也就是能量的做功态势,道性为能量,物性为星体,物态为物质内聚或外散。

九、对于黑洞的解释,《物道理论》认为史瓦西半径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无法验证的假说,运用假说推演假说,得到的结果必然会更偏离真相,认为黑洞不属于客观存在,也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所谓的史瓦西半径是从物件逃逸速度的公式衍生出来的,将物件的逃逸速度设为光速,配合万有引力常数及天体质量,便得出其史瓦西半径。如果用这标准压缩地球的话,就如同一个硬币大小,目前没有任何实践或蹦极想象能出现这么高密度的物质。所以现代科学在史瓦西半径基础上提出黑洞理论,不符合实际存在。物道理论提倡大家以客观实际为依据去研究事物,提倡假说但不提倡用假说去推论假说。

  十、关于公转与自转解读,物道理论提出“圆周平衡定律”,认为行星围绕着恒星公转,是在恒星引力作用下才不至于远离,同时恒星辐射能量产生的斥力才不至于不被吸住,在恒星引力与斥力的相互作用下行星有自己的圆周运行轨道,在这轨道内,斥力是大于引力的,在这轨道外,引力是大于斥力的,只有在圆周轨道上引力与斥力是相等的,这样才能保证行星运行轨道的稳定。由于行星质量、体积、密度等的差异,就出现了不同距离的圆周运行轨道。恒星的引力与斥力就像能量抓手把行星紧紧的抓住,恒星自转产生的旋转力为行星的公转提供强大的动力,行星公转产生的离心力又为自身的自转提供动力,自转的速度与行星重心偏移度有关。

 十一、《物道理论》认为,所谓的客观存在,实质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所反映的现实真实存在的东西,也就是主观上的客观存在,其本质在于意识,因为我们的大脑不可能完全代替自然界,所以没有绝对的客观存在。因此《物道理论》的三元,实质是把自然界中的两个基本元(物与道)与人类的意识元统一起来,也就是以主观实际存在的东西为依据去解释物道关系及万事万物。

十二、《物道理论》倡导“实际主义”,就是人类应遵从物道平等地位,以现有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为依据去研究事物,推演宇宙的本源及世界的未来,并以物道相和为准则而行人之道。人类解释自然现象、调适自然的能力和方法要符合实际存在,并顺应物道相和这一自然法则。任何违背物道相和之法则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任何顺应物道相和之法则都会得到大自然的恩赐。意识所反映的事物分为“主观实际”和“主观臆想”。 主观实际就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实际存在的事物,以物道论为衡量标准。 “主观臆想”就是想象的与实际不符的东西,以唯心论为衡量标准。实际主义的“实际”指的就是“主观实际”。

总之,《物道理论》为物、道、客观存在为本的三元平衡学说,在物道并重的基础上又强调了客观存在的重要性,与以往的唯物、唯道、唯心论有本质的区别,与物本道末论或道本物末论亦有本质的区别。

  二 《尊祖敬天论》思想要旨

信仰之本在于心与神的虔诚笃信,心、神、笃为信仰必备之三要素。心者,灵性之物也,神者,神明之理也,笃者,忠实之本也。当我们有了心之灵犀、神之悟彻、笃之真诚,就有了本心之感应,步入信仰大门。

由于古人对自然认识的局限,对“神”的悟彻主要体现在主观臆想,创世神也就应运而生,并产生唯心派宗教,譬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至今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种信仰之“神”为超自然的化身,“神”的能量是无限的,能创造世界所有,权利也是至高无上的,能决定人的生死。

人们在崇拜自然神的同时,也开始对亡灵崇拜。人死后灵魂会到哪?是会投胎转世还是魂飞天界?还是会左右后人的命运?这样就有对“人神”的崇拜,比如释迦牟尼涅槃重生,老子得道成仙,佛教、道教也就应运而生。

哲学家把这些所谓的“超自然神”、“人神”理论化,就有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天神”的崇拜造就了“主”,统治西方人信仰观,譬如真主安拉、基督耶稣,都是天主的化身,实质是人造主,而不是主造人。对“人神”崇拜就有了“祖”,统治中国人的信仰观,无论是释迦牟尼佛祖,还是老子道祖,亦或是民间的祖先信仰,都与“祖“息息相关,这伦理当然是祖造就后人。

“祖”在中国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与天通应,也就出现了历史上的“敬天祭祖”,源于上古时期先民自发形成的全民性信仰仪式,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后来思想进步了,道家对天的认识就等同于我们现代人所探索的自然规律,但古代“敬天”依然是以天神崇拜为主。古人的敬天祭祖属于迷信崇拜,实质是自然规律之法则主宰着世界万物,也创造了世界万物包括人类祖先。

轩祖学派提出”尊祖敬天“思想。尊祖即尊拜敬仰先祖,并延伸到孝尊,即孝敬父母长辈、敬爱兄长、尊仰先祖。敬天”既敬畏自然规律运行法则之意,这里的“天”指的是“天道”,即自然界客观规律,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即违背“天意”,就要遭到惩罚。轩祖之“尊祖敬天”与古人“敬天祭祖”一脉相承,只不过思想有所发展,从古人对天神及亡灵的迷信敬崇转化到对自然法则的本心敬畏、对祖先功德及生命精神的敬仰。

先祖给予后人生命的同时,也给予思想上的延续。每一个民族、派别、家庭都有自己的始祖,他们的功德恩泽子孙万代,是最应受到人们敬仰的。我们的祖祖辈辈继承着始祖功德,为华夏民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拜。我们也将逝去,成为“祖”的一员,只要在世时多做于国于民于家有功之事,离逝后也应受到世人尊敬。世间万物更迭,“尊祖”将始终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现代信仰观应体现人本精神,而古代敬天祭祖以天神和亡灵为中心敬崇祭拜,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现代信仰观的形成,故轩祖学派提倡是以“人”为本尊崇“祖”先功德、敬畏“天”道。天、祖、人为《尊祖敬天》之三基元,属信仰哲学体系,与《物道理论》、《医道医德》三鼎而立,共为轩祖学派哲学体系骨架。

 三  《医道医德》思想要旨

道为天地万物之法则,德乃为人处世之绳矩。诊治之方、救人之术、颐养之法既医“道”之内涵;医者之仁、济世之德、待患之敬乃医“德”之内涵。医者之生命精神,患者之生命健康为生“命”之内涵。医者因行道而有德,德者以通道而行医。道德合一,方能成就医者生命之道德,患者生命健康更需医者道德之庇护。《医道医德》由医入道,由道引德,由德入命,从而形成“道”、“德”、“命”三大基元。

《医道医德》为轩祖学派袁轩老师创立的中医哲学思想,以中医理论及哲学理论为基础,形成中医辩证逻辑学体系。《医道医德》主旨在于普及中医知识,倡导良好的医风医德,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辩证逻辑为:生命之本在于健康,健康之本在于气与肉的和序共存。从而形成新的中医哲学命题:生命之本在于气与肉的和序共存。这里的“气”、“肉”、“序”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三要素。

“气”属于道的范畴,具体表现为宗气、元气、肾气、阳气、经络之气等,也包括精神意识方面的,比如神气、灵气、意气等,这些都代表着人体的功能活动状态,也就是道的隐象态(道态)。“气”不可检测,类似自然界中的能量,能量在自然界中有不同形式的表现,“气”在人体亦有不同形式的存在。“气”既可以维持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又可以升华到灵魂思想方面。

人体有灵魂吗?这是很难确定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思想决定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人的喜怒哀乐,决定人的衣食住行,可以说思想主宰人的一切行动。因此思想就等同于灵魂,人活着与肉体同在,人死了与肉体同亡,但生命精神却能因为在世的功德而代代相传。我们说孔子是儒家的灵魂人物,就是孔子的思想给后人带来的影响力。

“肉”既肉体、身体之意,包括脏腑、肌肉、骨骼、血脉、皮毛等等,是维持一个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要素。脾胃化生的营养精微送到血脉,血液的流动又把营养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此周而复始的给肉体提供营养。同时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与肺吸入的自然之气相合,在肾气的资助下,为人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气。

 “序”既顺序秩序之意,寓意为和谐稳定。人体健康时归为“和序”;生病时归为“乱序”,调治时归为“复序”。序即是一种形式,也是一个过程,是把生命的基本要素“气”与“肉”紧密组合到一起的最高形式,也代表生命的健康尺度。

缺少气的肉体没有生机,缺少肉体的气没有根基,气与肉的结合才能完成有价值的生命活动。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气”为道之范畴,“肉”为物之范畴,“序”为气与肉相和之果,符合自然界物道相合之法则。

思想为(神)气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人身体健康,但思想不健康,整天想着吃喝嫖赌,最终会伤身害体;如果一个人思想健康,但身体不健康,三天两头一闹病,也会导致思想情绪低落。故思想是气之魂,与肉体和序共存,方能成就健康之生命。

《医道医德》以医者之”道德“为典范,为生命健康服务。“气”与“肉”是生命健康之本,“序”是气与肉的最高统一形式,三者和谐共存,才能托起生命之幸福。故《医道医德》是以”道“、”德“、”命“为基元的三元论哲学逻辑构架体系,并以“气”“肉”“序”为中医辩证要点,从而形成中医辩证逻辑学体系。

人们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健康而活,健康需要懂得健康之道,中医是华夏几千年沉淀的瑰宝,是通向健康之路的指明灯。轩祖学派之《医道医德》以《黄帝内经》为基本学习经典,海纳中医之贤士,广汇汉医之精华,崇尚医道医德,敬重生命精神,为人类健康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世界三大主流哲学体系来看,唯心主义认为心派生物,唯物主义认为物决定心,道本主义认为道生万物。心物道三者在本源问题上的认识,导致互相对立。具体表现在,唯心观否定道本物本,唯物观否定心本道本,道本观否定物本心本。
心物道虽然在本源问题上对立,但都存在一个共性,就是与人类的意识元相统一。唯心属于意识中的主观意象,物道属于意识中的客观存在。唯心主义中的精神创世论属于纯粹的假想,假想无法形成现实,所以排除假想,人类意识元就回归正中,在上可以感应自然之道与人之道,在下可以察看万物及人自身。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化解历史心物道三哲单独而论的局限性,从唯心的灵化与唯物的物化矛盾中解脱出来,并实现了物与道的真正融合,形成了以“意”为中的“道”上“物”下论体系,这样《意质体哲学》就成了世界首部着力打通“意物道”三者关系的三元论哲学体系。

   袁轩  2021年2月9日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