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840052749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共享加盟 儿童专项 成人专项 袁轩讲座 案例展示 轩祖学派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最新公告:
轩祖鼻腺科采用四联综合调理方案:特定儿推+药浴+药敷+压豆,解决儿童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及鼻炎鼻窦炎鼻甲问题,中医鼻腺调理新突破,疗效显著不易反弹,绿色康养方案!
联系我们更多>>
18840052749
地址:沈阳和平区文化路39号南湖科技大厦309
电话:18840052749
传真:暂无
邮箱:2197393823@qq.com

轩祖学派

第十一章:脾胃病症论-《物道理论》-厌食|便秘|呕吐|腹泻|疳积|流涎|湿疹

发布时间:2020/07/28
第十一章:脾胃病症论-《物道理论》-厌食|便秘|呕吐|腹泻|疳积|流涎|湿疹

袁轩:小儿的脾胃系病症包括厌食、便秘、泄泻、呕吐、脘腹痛、疳证、滞颐、湿疹等。厌食是指小孩较长时间不欲饮食,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临床以食欲不振为主要特征。便秘是指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但便而不畅的病症。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者如水样为特征的疾病。呕吐是指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或胃肠呈逆向蠕动,迫使胃中之物自口而出的一种病证。脘腹痛是指以胃脘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疳证相当于西医学的营养不良,是由先天后天失调,尤其是喂养不当和多种脾胃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血津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病症。滞颐是指小儿口中涎液不自觉地从口内流溢出来的一种病症,俗称流涎或流口水。湿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皮肤病。以皮肤表面出现细粒红色丘疹、瘙痒并反复发作为临床特征。

                                第1节 小儿厌食

轩仁:老师,厌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袁轩:1.喂养不当。小孩饮食过于滋补或过于溺爱、乱投杂食;或纵其所好,养成偏食、吃零食的习惯;或饮食不节、饥饱无度等,均会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受纳、脾胃不和而厌食。

2.先天不足。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喂养调护不当,致脾胃虚弱,胃不思纳而产生厌食。

3.病后失调。小孩热病伤津,或用药不当,过于寒凉;或过于温燥;或病后调护不当,均可导致胃津受灼,脾胃气阴不足,受纳运化功能失调而产生厌食。

4.其它,如小孩神气怯弱、卒受惊恐,或情志不畅、肝气不舒、肝木乘土(肝之疏泄太过,横逆于脾胃,而影响胃肠功能)等,也会导致厌食。

轩仁:临床厌食的治法要点是什么?

袁轩:临床以健脾胃,助运化为基本治法。因虚不能运化者,则应当辨明其脾气、脾阳、胃气、胃阴之不足,分别采用补益脾气、温补脾阳、滋补胃气、胃阴等治法,扶助正气,以助运化。因实不能运化者,则应当辨明其有形还是无形之积滞,分别采用消积、导滞、通便、疏肝、理气、祛湿、祛寒等治法,邪去正安,脾胃才能健运。

释笃:为什么厌食都需要用健脾胃、助运化的穴位?

袁轩:脾主运化、胃司受纳,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味,各种原因致的厌食最终都会导致脾失健运。

释笃:健脾助运的穴位都有哪些?

袁轩:脾经、内八卦、板门、脾腧、足三里等

轩仁:小儿厌食分哪几个类型的?

袁轩:虚证有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实证有胃脘积滞、肝气犯胃。

轩仁:老师,给我们讲一下脾失健运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脾失健运证候表现为: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有力,指纹淡红。
2. 病理分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脾气通于口,脾胃不和则口不知味,因而食欲减退,饮食乏味,厌恶进食,食量较同龄正常儿童显著减少。脾失健运,中焦气滞则胸脘痞闷,胃气上逆则嗳气泛恶,运化不健则偶尔多食便脘腹饱胀,脾失升清则大便偏稀,胃失降浊则大便偏干。患儿饮食数量虽少而质量常较高,所以一般精神如常,形体尚可。舌苔白腻者为湿困脾阳之象。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脾失健运,需运脾开胃,穴位如板门、内八卦、四横纹;病位在脾胃,治以调和脾胃,穴位如脾经、胃经、中脘、梁门、脾俞、胃俞;病性为阴阳失调,治以调合阴阳,穴位如腹阴阳;病势为虚证,补虚,穴位如脊柱、足三里。

儒信:老师,给我们讲一下脾胃气虚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脾胃气虚的证候表现为: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色淡。

2.病理分析。脾胃气虚,运化力弱。脾虚运化乏力,胃纳不开,故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精微转输不足,气虚失养,故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脾弱清气不升,清浊相混,致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气虚之症。本证多见于脾胃素虚,或脾运失健迁延失治者,以不思乳食,面色少华,神疲肢倦,形体偏瘦为辨证依据。若迁延不愈,气血耗损,形体日渐消瘦,则转为疳证。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脾胃气虚,治以健脾益气,穴位如脾经、胃经、脾俞、胃俞、气海。病位在脾胃,助运增食,穴位如板门、中脘、梁门、腹阴阳;病性为寒证,温阳助气,穴位如三关、外劳宫、督脉、丹田、命门;病势为虚降,补虚升提,穴位如脊柱、足三里、肩井、百会、七节骨。

道觉:脾胃阴虚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脾胃阴虚的证候表现为:不思进食,或饥不欲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皮肤失润,形体偏瘦,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或进餐时嬉笑,跑跳,难以入静;或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2.病理分析。脾胃阴虚,失于濡润。胃喜润而恶燥,阴虚而胃腑失濡,受纳、腐熟功能失职,因而不思进食;脾胃阴虚,津液不足,致大便偏干,口干欲饮,苔少或花剥;水津不布,致皮肤失润,面黄少华,舌上少津;阴虚生内热,致小便色黄,舌质红,脉细数。本证见于温热病后或素体阴虚,或嗜食香燥辛辣伤阴者,以食少饮多、大便干结、体瘦肤干,舌红少苔为特征。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脾胃阴虚,治以滋阴补虚,穴位如二人上马、运土入水;病位在脾胃,需健脾和胃,穴位如脾经、胃经、板门、内八卦、中脘、梁门、脾俞;病性为热证,治以清热平衡,穴位如水底捞月、手阴阳、腹阴阳;病势为虚升,治以补虚并引火归元,穴位如脊柱、足三里、涌泉。

物尊:胃脘积滞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胃脘积滞的证候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或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减轻,或矢气臭如败卵,泻下不爽,大便臭秽酸腐,夜寐不安,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2.病理分析。胃气以降为顺,食物停积胃脘,气机阻滞则胃脘胀痛;食积于内,腐熟不及,则拒于受纳,故厌恶食物;吐后宿食得以排出,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浊下行,积于肠道,阻塞气机,可致腹胀腹痛,泻下不爽,肠鸣,矢气多而臭如败卵;腐败食物下注,则泻下之物臭秽酸腐;胃中浊气上腾,则舌苔厚腻;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夜寐不安;脉滑或沉实,为食积之象。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胃脘积滞,治以消食化滞,穴位如四横纹、板门、内八卦、中脘、足三里;病位在胃,降逆调和,穴位如胃经、脾俞、胃俞;病性为热证,消食积郁热,穴位如六腑、小横纹;病势为实证,通腑泻浊,穴位如脊柱、七节骨、大肠。

耶福:肝气犯胃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肝气犯胃的证候表现:不思进食,进食量每受情志影响,恶心,呕吐,脾气暴躁,或忧郁,胸胁苦满,善太息,苔薄,脉弦。

2.病理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年龄稍大的孩子,由于学习压力大,或父母老师批评,或小朋友之间打架怄气等,至使情志失调,肝气不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影响脾之运化功能,则胃不受纳,产生厌食。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肝气犯胃,治以疏肝理气,穴位如肝经、搓摩胁肋、璇玑通气、阳陵泉、太冲;病位在肝脾,需调和土木,穴位如胃经、胃俞、肝俞、板门,中脘、足三里;病性为阴阳失调,调和阴阳,穴位如腹阴阳、内八卦;病势为实证,通便泻实,穴位如六腑、大肠、七节骨。

第2节便秘

耶福:便秘的治疗要点是什么?

袁轩:大便为积滞,为糟粕,便秘总以通下为主。实证为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通,当以祛邪为务,针对具体病情,施以泻热、降气、通导之法,邪去便通。虚证为肠失润养,或推动无力,治以扶正润燥,助大便排出。

耶福:便秘与哪些脏腑有关系?

袁轩:便秘病位在大肠,并与脾、胃、肝、肾、肺密切相关。脾虚传送无力,糟粕内停,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虚性便秘;胃与肠道相连,胃热炽盛,下传大肠,燔灼津液,大肠热盛,燥屎内结,而成燥结便秘;肝主疏泄气机,若肝气郁滞,则气滞不行,腑气不通,而成气秘;肾司二便,若肾阴不足,肠道失润,肾阳不足,大肠失于温煦而传送无力,成肾虚便秘;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失肃降,大肠传导失常,也成便秘。
轩仁:小儿便秘分哪几个类型的?

袁轩:实证包括肠胃积热(热秘)、气机郁滞(气秘),虚证包括阴虚秘、阳虚秘(冷秘)、气虚秘。
伊安:老师,给我们讲一下肠胃积热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2.病理分析。胃为水谷之海,肠为传导之官,若肠为积热,耗伤津液,则大便干结;热伏于内,脾胃之热熏蒸于上,故见口干口臭,面赤身热:热积肠胃,腑气不通,故腹胀腹痛;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苔黄燥为热已伤津化燥;脉滑数为里实之征。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胃热肠燥,治以清热滋阴,穴位如胃经、二人上马、运水入土、板门;病位在大肠,消导积滞,穴位如小横纹、脊柱、天枢、腹;病性为热证,清泻里热,穴位如六腑、天河水、内劳宫;病势为实证,通便泻浊,穴位如大肠、小肠、七节骨、龟尾。
炎农:气机郁滞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大便秘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失气,暧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苔薄腻,脉弦。

 2.病理分析。情志失和,肝脾之气郁结,导致传导失常,故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腑气不通,则气不下行而上逆,故暧气频作,胸胁痞满,糟粕内停,气机郁滞,则腹中胀气;肠胃气阻测脾气不运,故纳食减少;苔薄腻,脉弦为肝脾不和、内有湿滞之象。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肝郁气滞,治以疏肝理气,穴位如肝经、搓摩胁肋、璇玑通气法、阳陵泉、膊阳池、太冲;病位在大肠,消导积滞,穴位如小横纹、脊柱、天枢、腹;病性为热证,清泻里热,穴位如六腑;病势为实证,通便泻浊,穴位如大肠、七节骨、龟尾。

岳忠:阴虚秘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常伴纳呆,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理分析。由于小儿先天肾阴亏虚,或者后天失养致精血不济,或过食辛香燥热损耗阴血,或热病伤津至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致肠道无血以滋、无津以润,粪便在肠道中涩滞难行,故大便干结,便下困难,而成阴虚便秘。形体消瘦,两颧红赤,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阴血亏虚不足以濡润肠道,治以滋阴润燥,穴位如二马、运水入土、肾经、脾经、脾俞;病位在大肠,助肠通便,穴位如大肠、六腑、天枢、腹、七节骨、龟尾;病性为热证,清虚热,穴位如水底捞月、天河水;病势为虚中夹实,治以补虚泻实,穴位如脊柱、足三里。

法空:阳虚秘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背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2.病理分析。阳气虚衰,寒自内生,肠道传送无力,故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阴寒内盛,气机阻滞,故腹中冷痛,喜热怕冷;阳虚温煦无权,故四肢不温,腰膝酸冷,小便清长;面白,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阳虚内寒之象。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阳气虚衰,治以温补下元,穴位如丹田、命门、神阙、八髎;病位在大肠,助肠通便,穴位如大肠、膊阳池、六腑、天枢、腹、七节骨、龟尾;病性为寒证,治以温阳散寒,穴位如三关、外劳宫、督脉、一窝风;病势为虚中夹实,治以补虚泻实,穴位如脊柱、足三里。

娲慧:气虚秘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肢倦懒言,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
 2.病理分析。气虚为肺脾功能受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虽有便意,临厕须竭力努挣,而大便并不坚硬;肺卫不固,腠理疏松,故挣则汗出短气;脾虚则健运无权,化源不足,故面色青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便后疲乏,均属气虚之象。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肺脾气虚,治以补肺强脾、益气升提,穴位如脾经、肺经、脾俞、肺俞、气海、肩井;病位在大肠,助肠通便,穴位如大肠、膊阳池、六腑、天枢、腹、七节骨、龟尾;病性为寒证,治以温阳助气,穴位如三关、丹田、命门、督脉;病势为虚中夹实,治以补虚泻实,穴位如脊柱、足三里。

第3节小儿泄泻

轩仁: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是什么?

 袁轩:引起小儿腹泻有外因和内因之别。外因主要是感受外邪,与风、寒、暑、湿、热密切相关,其中尤其以湿邪为多见,冬春季多见于寒湿泻、风寒泻,夏秋季多见于湿热泻。内因主要在于脾,并与肝、肾密切相关。在于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本身的脾胃虚弱有关,也就是脾虚泻,此为虚性腹泻,另一种与饮食不节有关,也就是伤食泻,此为实性腹泻。与肝相关腹泻主要是因为肝失疏泻而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这种情况病因在于肝。与肾相关的多因长期的脾虚泻伤及脾阳,最终累及到肾阳所导致的,也就是脾肾阳虚泻,此证主因在于脾和肾。
轩仁:小儿腹泻分哪几种?

袁轩:外因导致的腹泻可分为寒湿泻、风寒泻、湿热泻,内因导致的腹泻可分为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

儒信:老师,给我们讲一下寒湿泻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大便每日数次或数十次,便色较淡,可伴有少量粘液,无臭气,手脚凉、面白、不渴或渴不欲饮,腹满,舌苔白腻,脉濡,指纹淡。

 2.病理分析。寒湿泻主要是孩子饮食过于寒凉,或晚上睡觉不盖被,肚子受凉导致的。寒邪由外而来,与体内湿气相合而生,因此会有寒证特点,也就是怕冷,舌苔白腻、或面色白、甚者会出现一时性手脚凉,从便质来看清稀,或伴少量粘液,甚至呈水样,便味无明显臭气。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湿,因此需要用化湿的穴位,如顺运内八卦;病位在于胃肠,因此需健脾,如补脾胃、按揉足三里;病性在于寒,因此需要用温阳的穴位,比如按揉外劳宫、按揉一窝风、推三关、温神阙;病势在于降,因此需升提止泻,如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板门推横纹。
释笃:风寒泻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舌苔白腻,脉浮紧,指纹淡红。
2.病理分析。风寒泻主要是由于护理不当,感受风寒,寒邪客于肠胃所致。风邪夹寒而至,因此会有外感表证特点,如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便质与寒湿泻类似,均是大便清稀不臭,但风寒泻便多泡沫,而寒湿泻便有少量粘液或粘腻不爽。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风邪入侵,需要解表散邪,如清肺经、拿肩井、按揉风府、掐揉二扇门、拿风池;病位在于肠胃,需温中健脾,如补脾胃、揉天枢并擦热、揉脾俞并擦热;病性在于寒,需用温里散寒的穴位,如按揉外劳宫、按揉一窝风、推三关;病势在于降,需升提止泻,如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板门推横纹。
道觉:湿热泻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泻如水样,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褐而臭,可有粘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指纹紫。

 2.病理分析。湿热泻主要是外来的湿邪与热邪相合侵袭人体导致的,亦有过食物肥甘辛辣食物,以至于体内湿邪郁久化热所致。无论是外来的湿热还是内生之湿热,均是热邪在里的表现,因此会出现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并且因湿而腻、脉数、指纹紫,又因热与湿相合,故便色黄褐、气味臭秽,并混有少量粘液。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湿热伤脾,需清热利湿,穴位有清脾胃、挤捏板门、按揉三阴交;病位在于胃肠,需调中止泻,如按揉天枢、揉龟尾、顺揉腹;病性在于热,因此需要清热,如推箕门并拍红、清天河水并拍红、按揉内劳宫、清小肠;病势在于实,需通腑泻实,如退六腑、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物尊:伤食泻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泻前腹痛哭闹、泻后痛减,嗳气纳呆,矢气频频臭秽,或伴呕吐酸馊,舌苔厚腻,脉滑有力,指纹滞。

 2.病理分析。伤食泻主要是由于平时贪吃或吃了坏东西导致的,也就是饮食不节或不洁所致。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故泻下稀便夹有不消化的乳凝块或食物残渣;食滞中焦,积久变质发酵,故腹部胀满,且便质酸臭或如败卵。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内伤乳食,需消积,如掐揉四横纹、捏下脊、揉板门、顺运内八卦、按揉天枢;病位在于脾胃,需健脾,如补脾经、按揉足三里、揉中脘;病性在于热,需清热,如挤捏板门、退六腑;病势在于实,需泻实,如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耶福:脾虚泻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指纹淡。

2.病理分析。脾虚泻主要是脾脏虚弱导致的长期性腹泻,与先天脾虚、后天调护适宜或久病连累脾脏所致。脾主运化是脾胃的生理功能基础,脾虚致运化功能失常,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故大便稀薄味淡,或呈水样,或便有奶瓣及不消化的食物残渣;长期腹泻至气血不足,故面色少华、神疲倦怠、舌质偏淡、脉弱无力、指纹淡;脾胃互为表里,脾虚不运则影响胃之受纳功能,故见于纳呆。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脾虚至运化功能失常,需健脾助运,如补脾经、顺运内八卦;病位在于胃肠,需泌别清浊,可补小肠、按揉足三里、按揉阳陵泉、揉二马;病性在于寒,需温补脾气,可推三关、揉脾腧并擦热;病势在于虚泻,需升提固脱,如按揉百会、推上七节骨、按揉龟尾、板门推横纹、补大肠、逆揉腹、捏上脊、天门入虎口。

伊安:脾肾阳虚泻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指纹淡。

2.病理分析。脾肾阳虚泻主要是脾胃久虚,长期腹泻,损及肾阳所致。本证为脾虚泻的进一步发展,故兼具脾虚泻的证候,如大便稀溏味淡、完谷不化、精神萎靡、身体消瘦等;肾阳受损,故出现虚寒证候,如四肢欠温、手脚凉、舌淡苔白等。

3.辩证思路。 本证病因在于脾肾虚弱,需补益脾肾,如补脾经、补肾经、揉脾俞并擦热、揉肾俞并擦热;病位在于胃肠,需泌别清浊,可补小肠、按揉足三里、按揉阳陵泉、揉二马;病性在于寒(虚寒),治以温里散寒,如擦丹田命门、擦督脉、按揉外劳宫、推三关;病势在于虚泻,需升提固涩,如按揉百会、推上七节骨、按揉龟尾、板门推横纹、补大肠、逆揉腹、捏上脊、天门入虎口。

第4节小儿呕吐

炎农:溢乳属于呕吐吗?

袁轩:小婴儿的胃呈水平状,贲门(胃和食道结合部)松弛,如果哺乳过量或过急、或吸入空气过多,哺乳后乳汁从嘴角溢出,则称溢乳,并非病态。

炎农:呕吐与哪些脏腑相关联?

袁轩:呕吐的病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炎农:呕吐分哪些类型?

袁轩:实证呕吐包括伤食呕吐、胃热呕吐、外感呕吐、肝气犯胃、痰饮内阻,虚证呕吐包括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胃阴不足。

岳忠:老师,给我们讲一下伤食呕吐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脘腹胀满,呕吐乳食酸馊,口气臭秽、吐后觉舒,嗳腐吞酸,不思乳食,夜卧不安,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苔白厚腻,脉滑数有力,指纹紫滞。
 2.病理分析。伤食吐主要是饮食不节导致的。胃主受纳,饮食积滞于胃,积久酸腐,故见于胃脘胀满、嗳腐吞酸;酸腐物下传大肠,故见于下腹部胀满,排气多,大便酸臭;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夜间多哭闹、亦醒。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积滞,需消积,穴位如四横纹、板门、足三里、内八卦等;病位在于脾胃,需调和脾胃,穴位如胃经、脾俞、中脘等;病性偏热,需清泻六腑之热,穴位如六腑等;病势属实且上逆,需降气泻浊,穴位如大肠、七节骨、天枢、横纹推板门、天柱骨。

屈文:胃热呕吐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食入即吐,呕吐涎沫及食物,气味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唇红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2.病理分析。胃热,即是胃火,多由邪热犯胃,或嗜食厚味辛辣食物酿热化火所致。热邪犯胃,故呕吐酸臭、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胃火下传,故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实火侵扰,故指纹紫滞。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热邪扰胃,需清热降逆,穴位有清胃经、横纹推板门、捏挤板门等;病位在于脾胃,需降逆止呕,穴位有推天柱骨、横纹推板门、下推中脘;病性属热,需清热,穴位有退六腑、清天河水、推箕门、水底捞月;病势为实证,需消积泻浊,穴位有掐揉四横纹、清大肠、清小肠、推下七节骨。

法空:外感呕吐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有受凉或外感史,表现为突然呕吐,呕吐物清冷不化,胃脘冷痛,喜热熨,伴喷嚏,恶寒发热,头身不适,舌淡红,苔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病理分析。外感呕吐就是感受外邪所致的呕吐,主要是感受外来风寒,或过食寒凉食物,或从暖湿之地突然到了寒凉之地,寒邪侵胃所致。因于外感,故伴喷嚏、恶寒发热、头身不适;因寒邪扰胃,故胃脘冷痛、喜热熨、呕吐物清冷不化;因于寒,故舌淡、苔白、指纹红。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外感,故应疏风解表,如拿肩井、掐揉二扇门等;病位在于脾胃,需调和脾胃,如按揉足三里、振揉脾俞胃俞、揉板门、按揉中脘等;病性在于寒,需温里散寒,如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擦督脉等;病势在于上逆,需降逆止呕,如推天柱骨、下推中脘、横纹推板门等
轩仁:肝气犯胃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呕吐或干呕,呕吐酸苦涎沫,嗳气频频,每因情志刺激而加重,胸胁胀痛,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脉弦,指纹紫。

 2.病理分析。肝气犯胃主要是抑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肝气郁结,疏泻失职,故见于情志郁闷、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肝气横逆,气滞于胃,则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因气郁化火与否的差别,故见舌苔或白或黄;肝郁化火,引动心火,故见于舌边尖红。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肝气不舒,需疏肝理气,代表穴位如搓摩胁肋、按揉阳陵泉、按揉肝腧、点揉太冲、璇玑通气法、膊阳池等;病位在于肝胃(不和),需调和肝胃,如分推腹阴阳、分推手阴阳、揉板门;病性在于肝郁化热,需清泻肝热,如清肝经、掐揉小横纹、清心经;病势在于实且上逆,需泻实降逆,代表穴位如清大肠、揉涌泉、退六腑、清胃经、横纹推板门、推天柱骨。

娲慧:痰饮内阻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 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呕而肠鸣有声,苔白腻,脉滑。 2.病理分析。主要是脾虚不运,湿浊内生,聚而成饮成痰,停滞于脾胃,则胃失和降致呕;亦有脾虚生痰,上储于肺,则肺失清肃,咳吐痰涎,回咽于胃,引起呕恶。因脾虚生痰,中阳不足,故呕吐清水痰涎、舌苔白腻;痰滞脾胃,则脘闷不食、脉滑。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痰涎壅盛,需化痰祛湿,代表穴位有内八卦、掌小横纹、膻中、缺盆、阴陵泉、承山等;病位在于脾,需健脾助运,代表穴位如脾经、脾腧、足三里等;病性在于寒,代表穴位如三关、外劳宫、督脉等;病势属上逆之证,需降逆止呕,代表穴位如横纹推板门、天柱骨、下推中脘、肃肺、推下脊等。

儒信:脾胃阳虚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病程较长,反复发生,食后良久方吐,呕吐物多为清稀水液或不消化乳食,伴面白神倦,四肢欠温,食少不化,腹痛绵绵,得温则舒,大便稀溏,呃声低长无力,舌淡苔白,脉迟缓无力,指纹淡。

2.病理分析。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寒,寒凝中脘,胃气通降无力而至呕吐。肾阳不足,虚寒内生,故见于面白神倦,四肢欠温,大便稀溏;寒凝中脘,故呕吐物多为清稀水液或不消化乳食;寒凝血滞,不通则痛,故见于腹痛绵绵,得温则舒;寒邪作乱,失温至膈肌痉挛,故呃声连连。此证亦有脾胃气虚进一步发展成脾胃阳虚。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脾胃虚寒,可用穴位如脾腧、胃腧、中脘,并结合擦法,以温运脾胃;病位在于脾胃,可用穴位如脾经、胃经、足三里等,以健脾益胃;病性在于寒,可用穴位如丹田、命门、督脉、三关、外劳宫等,以温里散寒;病势在于气逆,可用穴位如板门、天柱骨、涌泉等,以降逆止呕。
释笃:脾胃气虚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食欲减退,食入难化,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脘部痞闷,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大便不畅或溏泻,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2.病理分析。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胃气虚。气虚则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大便溏泻;气虚亦导致纳运无力,故食入难化,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气虚,可用三关、膻中、气海以补气健运;病位在于脾胃,可用脾经、胃经、足三里等,以健脾益胃;病性偏寒,可用丹田、命门、督脉、外劳宫等,以温阳益气;病势在于气逆,可用穴位如板门、天柱骨、涌泉等,以降逆止呕。此证辩证类似于脾胃阳虚,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就是阳虚,故辩证思路相似。

道觉:胃阴不足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灼痛,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燥咽干,烦渴思饮,心烦不寐,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或花剥苔,脉细数。
 2.病理分析。胃阴不足又称胃阴虚证,此证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胃喜润而恶燥,以降为顺。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气失和降,则胃脘隐痛而有灼热感,嘈杂不舒,痞胀不适;胃中虚热扰动,消食较快,则有饥饿感,而胃阴失滋,纳化迟滞,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胃阴亏虚,阴津不能上滋,则口燥咽干;不能下润肠道,则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为阴液亏少之象。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阴虚,可用二马、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内八卦(顺运与逆运各半),以滋阴调和;病位在于脾胃,可用脾经、胃经、足三里等,以益胃生津;病性属热证,可用水底捞月、取天河水、运内劳宫等,以清虚热;病势在于气逆,可用穴位如板门、天柱骨、涌泉等,以降逆止呕。

第5节脘腹痛

物尊:脘腹痛的具体部位怎样划分?

袁轩:胃脘痛是指上腹的胃脘部发生疼痛。腹痛指的是胃脘以下,脐之四周和耻骨以上的部位。由于腹部由脐腹、小腹和少腹之分,因此腹痛分为以脐周围疼痛为主的脐腹痛;以脐下腹部正中疼痛为主的小腹痛;以小腹两侧或单侧疼痛为主的少腹痛。

脘腹痛是指以胃脘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脘腹疼痛与年龄、季节无关,婴幼儿无故啼哭,或夜间哭声剧烈,多提示胃痛或腹痛。“胃脘痛”和“腹痛”为两个概念,在这里合而论之。

物尊:脘腹痛分哪几种类型?

袁轩:实证包含:寒痛、伤食痛、胃肠积热、蛔虫动扰,虚证为脾胃虚寒。

耶福:寒痛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腹痛突发,阵阵发作,哭吵不安,得温则舒,面色青白,甚者唇色紫黯,肢冷。或兼大便清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指纹色红。

 2.病理分析。主要是由于护理不当,或气候突变,或过食生冷,腹部中寒,寒为阴邪,性主收引,寒凝血滞,不通则发为腹痛,此证为实证腹痛。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寒凝血滞,治以通经止痛,代表穴位如小天心、肚角、内关、足三里、痛点;病位在脘腹,需调和脾胃,穴位如足三里、脾俞、胃俞、腹、板门、内八卦等;病性在于寒,需温阳,穴位如三关、外劳宫、一窝风,并结合擦法;病势属实证,治以温里散寒,穴位如二扇门。
伊安:伤食痛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脘腹胀满疼痛,按之痛甚,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时有呕吐,吐物酸腐,矢气频作,大便臭秽,腹痛欲便,便后痛减,烦躁啼哭,夜卧不安,掌心发热,或泄下如败卵,舌苔白厚,脉滑,指纹滞。

 2.病理分析。乳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或过食不易消化的食物,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食积中焦,而致食积腹痛。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为乳食积滞,需消积导滞,可用穴位如四横纹、板门、内八卦、脊柱等;病位在脾胃,需调和脾胃、行气止痛,可用穴位如脾经、脾腧、一窝风与小天心、足三里、内关、肚角;病性偏热,治以消食积郁热,可用穴位如退六腑、小横纹;病势属于实证,需泻浊通便,可用穴位如大肠、七节骨、天枢。

炎农:脾胃虚寒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温喜按,神疲倦怠,面白少华,手足欠温,喜热饮,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唇色淡白,苔白,脉细,指纹色淡。

2.病理分析。由于平素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虚,致中阳不足,寒湿内停,血脉凝滞,而至虚寒腹痛。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寒凝腹痛,需温运止痛,穴位如脾腧胃腧中脘并结合擦法、小天心、足三里、内关、痛点、肚角等;病位在脾胃,需健脾益胃,如脾经、胃经、腹等;病性在于寒,寒者温之,可用穴位如三关、外劳宫、一窝风;病势属于(阳)虚,需温补下元,穴位如丹田、命门、八髎、督脉等。

岳忠:胃肠积热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腹痛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口臭,渴喜冷饮,面红潮热,小便黄赤,唇红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指纹紫。

 2.病理分析。胃肠积热是由于偏食辛辣温热食物,或湿邪化燥化热、肝郁化热,或外感热邪侵肺移热于大肠所致。以胃热为主者,胃脘灼热疼痛明显,并伴有能食易饥;以肠热为主者,大便干硬秘结突出,伴有腹痛腹胀。上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有面红身热、口干、口苦、口臭、喜欢冷饮食、心烦、小便少而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胃肠有积,需用消积的穴位,如四横纹、小横纹、板门、内八卦等;病位在胃肠,需行气止痛,可用穴位如小天心、足三里、内关、肚角、痛点等;病性在于热证,需通腑泄热,可用穴位如六腑、胃经、大肠、小肠;病势属于实证,可用捏积、七节骨以泻实。
屈文:蛔虫动扰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脐腹疼痛,痛无定时,时行时止,腹部有时痛起硬块,痛止则散,痛喜揉按,按之痛减,不痛时饮食嘻戏如常,食欲不佳,或喜食异物,形体消瘦,大便有时下虫。如蛔虫上扰,突发上腹部钻顶样剧痛,患儿满床翻滚,哭叫不停,汗出肢冷,为“蛔厥”,脉涩或弦,指纹色青。

2.病理分析。由于感染蛔虫,扰动肠腑,或蛔入胆道,或虫多扭结成团,阻滞气机,致气滞作痛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蛔虫动扰,治以安蛔止痛,代表穴位如脾俞、胃俞、肝俞、一窝风与小天心、足三里、肚角等;病位在于肠道,治以行气化积,穴位如内八卦、四横纹等;病性为阴阳失调,治以调合阴阳,穴位如腹阴阳、手阴阳;病势属实证,需散聚,穴位如天枢、脐、虫积处。本证穴位操作只能治标,需结合用药以治本。

第6节  小儿疳证(营养不良)

法空:疳证临床主要特征是什么?

袁轩: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法空:导致疳证的原因是什么?

袁轩:引起小儿疳证的原因较多,临床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疾病影响,药物过伤以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为常见,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其基本病机为脾胃虚损,津液消亡,病情演变可涉及五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胃和,纳化正常,则气血津液化生有源,五脏六腑、四肢肌肉、筋骨皮毛得以濡润滋养。若脾胃受损,纳化失健,生化乏源,气血津液亏耗,则脏腑、肌肉、筋骨、皮毛无以濡养,日久则形成疳证。脾胃病变有轻有重,初期病情尚轻,仅脾胃不和,称为疳气。病情进一步发展,脾失健运,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即为疳积;疳积久而不消,导致脾胃虚损,津液消亡,气血倶衰,导致干疳。

法空:疳证时间长了,会累及到其它脏腑吗?

袁轩:疳证日久,气血虚衰,全身失养,必累及其他脏腑受病,而出现兼证。如脾病及肝,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肝之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可见两目羞明,眼珠混浊,白翳遮睛之“眼疳”;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内炽,循经上炎,则见口舌糜烂或生疮之“口疳”;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则易反复外感,或出现咳嗽、潮热之“肺疳”;脾病及肾,肾主骨,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则骨骼畸形,出现“鸡胸”、“龟背”、肋缘外翻等“骨疳”;脾病日久,中阳失展,气不化水,水湿泛溢肌肤,出现全身浮肿之“疳肿胀”等。脾虚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可见皮肤紫斑出血;甚则脾虚衰败,元气耗竭,阴阳离绝而卒然死亡。
法空:西医学是如何认识疳证的?

袁轩:西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是由长期营养素摄入不足,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急慢性疾病的影响,消耗过大等因素造成的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表现进行性消瘦,皮下脂肪减少,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皮下水肿,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低下,常并发营养性贫血、佝偻病、多种维生素缺乏、各种感染等。
法空:疳证诊断要点是什么?

袁轩: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形体干枯羸瘦,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0%以上。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病史。

5.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都减少。出现肢体水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s/L以下,血清白蛋白常在20s/L以下。

法空:疳证与厌食、食积区别是什么?
 袁轩:1.厌食以长时期的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征,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它脏,一般预后良好。

2.食积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虽可见形体消瘦,但没有疳证明显,一般病在脾胃,不影响它脏。二者有密切的联系,食积日久可致疳证,正如《证治准绳.幼科》所言:“积是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候”。但疳证并非皆由食积转化而成。疳夹有积滞者,称为疳积。

法空:疳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袁轩:疳证的治疗原则总以顾护脾胃为本。如饮食尚可,则胃气尚存,预后较好;如胃不思纳,则脾胃气竭,预后不良。正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床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法。疳气以调和脾胃为主,疳积以消导化积为主,干疳以温补为主,如出现兼症时,要辨明所在脏腑,随症治疗。

法空:疳证分哪几种类型?

袁轩:包括疳气、疳积和干疳。

法空:疳气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形体略较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大便干稀不调,精神欠佳,易发脾气,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多见于本病之初期。
 2.病理分析。脾胃失健,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不足,形体失于充养,故见形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精神欠振。脾胃失和,则饮食不香,甚则厌食;清气不升则便溏,浊气不降则便秘,故大便时干时稀。若胃火偏亢则能食善饥;脾虚肝旺则易发脾气。
3.辩证思路。疳气为疳证的初期阶段,病情轻浅,仅表现面黄发疏,食欲欠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等,精神如常,属脾胃不和之轻证。本证病因在于积久成疳,应治以消疳助运,穴位如四横纹、板门、足三里、内八卦等;病位在于脾胃,应治以调和脾胃,穴位如脾经、胃经、脾腧、胃腧、中脘等;病性在于阴阳失调,治以调和阴阳,穴位如腹阴阳、手阴阳、运土入水与运水入土;病势在于虚多实少,治以补虚泻实,穴位如捏脊、大肠、七节骨,虚实比例为2:1.
轩仁:疳积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易落,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大便下虫,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舌淡,苔薄腻,脉沉细,多见于本病之中期。

 2.病理分析。本证多由疳气发展而来,积滞内停,壅滞气机,阻滞肠胃,或夹有虫积,导致脾胃为病,属于虚实夹杂的证候,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形瘦面黄为虚,腹大膨胀为实。疳之有积无积,在于腹之满与不满,腹满者多有积滞。虫积者腹中可扪及索条状痞块,推之可散;食积者脘腹胀满,叩之音实;气积者大腹胀满,叩之如鼓;血积者右肋下痞块质硬,腹胀青筋显露。病久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故形瘦面色无华,发稀易落。胃有虚火,脾虚失运,即胃强脾弱,则多食多便,饮食不为所养而消瘦。心肝之火内扰,则睡眠不宁,脾气急躁易怒。

3.辩证思路。疳气进一步发展,出现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等典型症状体征者,称为疳积,属脾虚夹积之虚实夹杂证。本证病因在于积久成疳,应治以消疳化积,穴位如四横纹、小横纹、板门、足三里、痛点、内八卦、肚角等;病位在于脾胃,应治以健脾和胃,穴位如脾经、胃经、脾腧、胃腧、中脘等;病性在于阴阳失调,治以调和阴阳,穴位如六腑与三关配合(通腑泄热而不伤正)、腹阴阳;病势在于虚少实多,治以补虚泻实,穴位如捏脊、大肠,虚实比例为1:2.

娲慧:干疳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且无泪,毛发干枯,腹凹如舟,胃不思纳,大便稀溏或便秘,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淡或光红少津,脉沉细弱,多见于本病之晚期。

 2.病理分析。疳积进一步发展,出现全身肌肉消削,貌似老头,腹凹如舟,精神萎靡者,则为疳证后期之干疳阶段。本证为疳之重候,皆由脾胃衰败,津液消亡,气血俱虚所致。脾虚气衰,故精神萎靡,啼哭无力;胃气衰败,则胃不思纳;脾虚不运,则大便稀溏;阴液耗竭,上则口唇干燥、啼哭无泪、舌光红少津,下则肠失濡润而便秘;阴亏生内热,则时有低热。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积久伤脾至气血两亏,应治以消积并补益气血,穴位如四横纹、小横纹、板门、内八卦、二马、小肠等;病位在于脾肾,需健脾补肾,穴位如脾经、肾经、脾腧、肾腧、足三里、涌泉等;病性在于阴阳失调,治以调和阴阳,穴位如腹阴阳、手阴阳;病势在于虚多实少,治以补虚泻实,穴位如捏脊、大肠、七节骨,虚实比例为2:1.

第7节滞颐(小儿流涎)

娲慧:滞颐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袁轩:本证病变脏腑在脾胃,脾之液为涎,廉泉乃津液之道路。脾运则水津四布,胃和则浊气下行,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寒,两者均可导致廉泉不闭,津液失约而口中流涎不止。病理因素为湿浊滞颐发病,与湿浊上犯、饮停中焦有密切关系。无论脾胃湿热、或脾胃虚寒,均致水津不布,湿浊上犯,导致廉泉不闭,涎无制约。病机属性分虚实,由于滞颐的病因不同,身体素质有差异,因而在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程有长短之分,病情有寒热之别,其病机属性可分为虚寒、实火两类。一般说来,实证形体多壮实,常由伤乳、伤食产生,乳食停积胃肠,湿热碍滞脾运,其病机属实。虚证形体多虚弱,睥胃虚寒,水津不布,其病机属虚.其中也可演变转化或兼夹。实证迁延不愈,邪气伤正,或失治误治可转为虚证。脾胃虚寒,再伤乳食,可致虚实兼夹。

娲慧:滞颐包括哪几种类型?

袁轩:脾胃虚寒和脾胃湿热。 

娲慧:脾胃虚寒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口角流涎,涎液清稀,颐部肌肤湿烂作痒,面黄神倦,形体消瘦,兼见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指纹淡红,脉沉缓无力。

 2.病理分析。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失养,均能致脾胃虚弱,阳虚不运,不能收摄其津液,而使湿浊上犯,流涎不止。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脾虚不摄,治以健脾助运,穴位如脾经、内八卦、板门、四横纹、脾腧、足三里等;病位在颐部,治以固摄止涎,穴位如颊车、承浆、廉泉、地仓、合谷;病性为寒证,治以温里散寒,穴位如三关、外劳宫、一窝风、丹田、命门、督脉等;病势为湿浊上犯,治以降浊止涎,穴位如脊柱、天柱骨、涌泉、右端正等。

娲慧:脾胃湿热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口角流涎,涎液粘稠,颐间红赤,甚则口角赤烂,兼有大便燥结或秽臭,小便短赤,唇红,口臭,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
 2.病理分析。小儿脾胃虚弱,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伤于脾胃,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郁久则化热,形成湿热;或外感湿邪侵袭,内蕴脾胃日久也成湿热;或各种疾病因素影响引发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湿热伤脾,治以泻脾燥湿,穴位如脾经、胃经、板门、小横纹、脾腧等;病位在颐部,治以固摄止涎,穴位如颊车、承浆、廉泉、地仓、合谷;病性为热证,治以清泻里热,穴位如天河水、内劳宫、箕门、六腑等;病势为湿浊上犯,治以泻浊止涎,穴位如脊柱、七节骨、大肠、腹等。

第8节婴儿湿疹

袁轩:婴儿湿疹多发生在两颊、耳郭周围、额部、眉毛及皮肤皱褶等部,常对称分布。多发生于1个月到2岁的婴儿,一般2-3岁后逐渐缓解或自愈。祛湿为基本治法。外湿宜宣散,内湿宜清利。外湿与风邪相合宜配合疏风,与热邪相合宜配合清热,湿热酿毒宜清热解毒。内湿应配合健脾胃、助运化以祛水湿。后期血虚干燥而痒,又应配合养血润燥祛风之法。
娲慧:湿疹包括哪几种类型?

袁轩:包括风湿热淫、脾虚湿盛、血虚风燥。

娲慧:老师,给我们讲一下风湿热淫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皮肤细粒红疹,多有水液或脓液渗出,瘙痒难忍,皮肤红赤,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烦哭不宁,舌红苔黄腻,脉滑,指纹紫。
 2.病理分析。小儿先天禀赋不足,皮肤抵抗力差,致湿邪侵袭,停留于肌表。湿邪郁久化热,或小儿胎火较盛,致风热湿邪郁阻于肌肤所致。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湿邪停留肌表、郁久化热所致,治以宣散湿邪,穴位如小天心、二扇门、合谷、曲池、肩井、风池、血海;病位在脾肺,治以调和脾肺,穴位如脾经、脾腧、肺经、肺腧;病性为热证,需清热,穴位如天河水、箕门;病势为实证,治以清泻湿浊,穴位如大肠、小肠。

娲慧:脾虚湿盛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皮疹日久,色黯不鲜,表面有水泡及渗液,或有结痂,伴大便稀溏、纳差,舌淡苔薄或腻,脉濡,指纹红。

2.病理分析。小儿脾胃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致脾虚不运,湿浊内生,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湿浊浸淫,治以透发消疹,穴位如小天心、二扇门、血海、曲池;病位在脾,治以健脾化湿,穴位如脾经、脾俞、内八卦、阴陵泉泉、承山、三关(温阳祛湿);病性为阴阳失调,治以调合阴阳,穴位如腹阴阳;病势为虚实夹杂,补虚并重在清腑除湿,穴位如脊柱、大肠、小肠、六腑。

娲慧:血虚风燥的证候表现、病理及配穴思路?

袁轩:1.证候表现为:反复发作,皮疹干燥、粗糙、色素沉着,瘙痒,抓破有少量渗液,舌淡苔薄,脉细,指纹淡紫。
2.病理分析。湿疹日久,阴血亏虚,不能濡润肌肤,血虚风燥,则干燥而痒甚。

3.辩证思路。本证病因在于血虚风燥,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穴位如二马、血海、二扇门、三阴交、曲池;病位在脾肺,治以调和脾肺,穴位如脾经、肺经、脾腧、肺腧;病性为热证,清热,穴位如天河水、水底捞月;病势为虚实夹杂,治以补虚泻实,穴位如脊柱、大肠、小肠、七节骨。

注:本文来源于轩祖学派袁轩老师创立的《医道医德》,转载请注明出处。详见网址:

http://www.zytnw.com/index.php/cn/Honor/index/tid/11.html

返回顶部

地址:沈阳和平区文化路39号南湖科技大厦309   电话:18840052749   传真:暂无    版权所有:辽宁省共合文化发展研究有限公司
ICP备案编号:辽ICP备150088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