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人性本于需求-美之源在善-丑之源在恶-人性非善非恶
一 人性论
孟子曰人性本善,荀子曰人性本恶,都是两个片面的论断。人性本于需求,无善恶之分。站在本善的角度看待问题就是用“正”否定“邪“,站在本恶的角度看待问题就是用“邪”否定“正”。立场不一样,判断事物的标准就不一样,其结果必然有失公允。所以回归无善无恶的人性本质,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考量问题,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比如二战时期,从中国角度看,日本人到中国来侵略就是敌人,从日本角度看,反抗的中国人也是敌人,如果站在公正角度看,日本侵略中国为邪恶,中国反抗侵略为正善。再如人吃肉食,常理看是为了丰富食物来源,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个要素。但从佛教来看人把动物吃掉是恶的,需戒肉食。站在客观角度来分析,人吃肉食是自然所赋予的杂食性,本无善恶之分。
如果人性本善,就不应该以享受肉食为生,如果人性本恶,人就无法追求真善美。本性是上天给予生命体的天性, 就如同小草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羊吃草、狼吃羊、人的杂食性一样,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故物质需求是生命体的共性。动物因为多了神经系统出现了感性,人因为多了智能意识出现理性,有了更高级的精神需求。所以人性本于需求,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需求是欲望之源,欲望是幸福之源,幸福又是美善和丑恶之源。当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欲望也会随之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幸福感,这幸福感有和善的,也有凶恶的。比如纳粹分子屠杀,会产生邪恶的幸福美感;反法西斯抗敌杀人,会产生正善的幸福美感。所以欲望满足获得的幸福感有善恶之别。
本质是事物表现的根本属性及最大差异性。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精神,故人的本质在于精神。如果从人性角度看本质,人从动物进化而来,具有动物同样的需求本性,人与动物的本性都在于需求。对人而言,需求既能让肉体有生命,又能让精神得到满足,是生命精神之源。人作为生命体,无法脱离为维持生命所必须的需求本能。善恶只是人脱离动物体后,欲望得到满足所表现的精神分界,不能作为人性根本的判断。人性是本能之性、需求之性,并非指精神层面的善恶。
综合以上分析所得,人欲望需求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幸福感,被旁观者人为地划分出善恶,是精神层面衡量好坏的标准,并非人性之根。美之源在善,丑之源在恶,人性之本在于需求。
【注:本篇来源于袁轩老师创立的《意质体哲学》,为轩祖学派新哲学思想,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