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840052749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共享加盟 儿童专项 成人专项 袁轩讲座 案例展示 轩祖学派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最新公告:
轩祖鼻腺科采用四联综合调理方案:特定儿推+药浴+药敷+压豆,解决儿童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及鼻炎鼻窦炎鼻甲问题,中医鼻腺调理新突破,疗效显著不易反弹,绿色康养方案!
联系我们更多>>
18840052749
地址:沈阳和平区文化路39号南湖科技大厦309
电话:18840052749
传真:暂无
邮箱:2197393823@qq.com

轩祖学派

第三章 五经论-《医道医德》-中医哲学体系-散体医学的开创之作-轩祖学派

发布时间:2020/07/28
第三章 五经论-《医道医德》-中医哲学体系-散体医学的开创之作-轩祖学派

袁轩老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走进轩祖学派听我授课。每周末我都开设一堂小儿推拿课程,希望大家都能坚持过来。小儿推拿属于中医自然疗法,距今已有千百年的时间,所应用的中医理论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为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所流传。所以学习小儿推拿,学习经络穴位,要饮水思源,尊祖不忘本。参悟岐黄之道,传承轩辕仁德,尊重生命规律,只有做到道德命并重,方能结成硕果,为人类健康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轩仁: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小儿推拿的发展史。

轩祖: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学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末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是明代的《小儿按摩经》,又名《保婴神术》,收录在杨继洲1601年完成《针灸大成》里,为四明陈氏所著。《小儿按摩经》的问世,标志着小儿推拿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出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之后陆续问世的小儿推拿专著,如《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推拿广意》、《推拿三字经》等等,为小儿推拿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形成了众多的儿推流派。象湘西小儿推拿流派、三字经流派、孙重山小儿推拿流派、冯氏小儿捏脊流派等在国内都具有代表性。
娲慧:老师,小儿推拿真的能调理疾病吗?

袁轩: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下最近接诊的一个案例。刘柯歆,2岁半,来时经问诊得知孩子得了肺炎住院10天,现在体质非常弱,平时盗汗,但肺炎后盗汗更为严重,汗出成水珠状,并且最近害怕胆小,平时厌食且鱼肉都不吃,大便干稀不调,小便偏黄,诊脉脉濡,指纹色浅淡,舌质红苔略黄。家长口述这么多毛病,当然希望孩子的病一下子全都能调好,这时我们就不能按照家长的意愿走,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咱们看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肺炎后盗汗严重并且胆小的问题呢?主要是肺炎高烧导致热病伤津,阴液亏少则阴虚就更严重,所以盗汗尤甚,阴液亏少也会导致心血不足所以胆小害怕。人体的阴血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这个孩子本身平时脾胃功能就比较弱,运化的精微供应自身需求尚且不足,热病伤津后就更难短时间内补充上去。如果孩子平素脾运强健,就不会出现肺炎后长时间体虚的现象,所以患儿主要矛盾在于脾胃功能弱。我第一步调理重点是助脾运化,穴位方案是:补脾经、揉板门、顺运内八卦、推四横纹、调大肠、补小肠、揉二马、水底捞月、揉中脘、顺揉腹、按揉足三里、按揉脾腧、捏上脊。推完后当天孩子食欲就有所改善,又经过3次调理,孩子食欲改善明显,并且开始吃鱼肉类食物了,妈妈非常高兴。
经过四次调理,孩子的脾胃功能强多了,第五次根据身体变化方案做了调整,就是调脾胃的穴位保留补脾经、顺运内八卦、补小肠、按揉足三里、捏上脊,滋阴的二马和水捞不变,追加了补肾敛汗的穴位,比如补肾经、揉肾顶、按揉太溪、按揉涌泉、按揉太阳。改方案后推了3次,孩子出汗不象之前那样冒水珠,而是出微微的细汗。又推了2次,妈妈说孩子睡觉时摸身体感觉呼呼热,但就是不出汗,并且白天也不象之前那样老说害怕害怕的了。
咱们看,这个孩子首先脾胃调好了,正常吸收了,阴液亏少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有了阴液为基础,再用上敛汗的穴位就会立竿见影。中医讲心在液为汗,汗收敛不外泄,心血也就足了,胆小的问题自然就不治而愈。孩子妈妈说真没想到小儿推拿效果会这么好。

儒信:小儿推拿能不能包治百病?

袁轩:不能,没有任何一种治法可以包治百病的,小儿推拿也不例外。对于小儿功能性的疾病,如厌食、腹泻、呕吐、夜啼、遗尿、汗证、食积等,也包括非传染性的,如外感六淫导致的疾病,也就是风寒、风热、暑湿、燥邪等,小儿推拿效果是非常好的。在传染性疾病的恢复期,或其它急重病症的恢复期,小儿推拿有着独特的优势。对于传染性的,也就是西医学所讲的支原体、细菌性、病毒性的,则需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轩仁:老师,在临床中如何鉴定这种病该不该用药?

袁轩:比如治疗咳嗽吧,现在经常有的孩子在调理咳嗽时会出现暂时性咳嗽加重的情况,如果舌苔没有变厚,也不发烧,就不用太担心,是排痰的表现,一般2—3天就会缓解。如果这个孩子推拿后咳嗽加重,同时伴舌苔变厚或体温明显升高,这种情况就不是小儿推拿的治疗范围,有可能是病毒性细菌性或支原体引起的,需要到医院验血才能确定,再对症用药。病毒性细菌性一般症状出现3天后才能验出来,支原体需要1个星期。如果来的孩子打喷嚏,流清涕,得风寒感冒了,但推拿两三天一直不好,并且有加重的趋势,就有可能是风寒夹杂着病毒或细菌进入体内,这时就应该建议家长到医院给孩子验验血。

释笃:小儿推拿能不能调理体质?

袁轩:小儿推拿不但能治疗疾病,在平时保健中还可以增强抵抗力,促进生长发育。孩子比较弱小,身体各个器官发育尚未完善,经过穴位调理就可以增强脏腑功能,让身体状态变得更好。但平时保健要根据孩子的体质特点来配穴位,而不是随便做几个穴位就行啦!保健推拿没必要做的太频,可以做节气推拿,也可以每星期定期推拿,具体时间选择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来定。

岳忠:小儿推拿穴位配伍与药物有什么区别?

袁轩:咱们知道,老中医开药方,需要以药物为基础,多味药物配伍才能治病。用推既是用药,小儿推拿同样需要以穴位为基础,多种穴位配伍才能治病。小儿经络没有形成,很多穴位呈线状或面状分布,这些穴位我们称之为小儿特定穴,并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可以说,这些穴位是上天赐予儿童的健康法宝,如果儿童时期不去用它,过了这个村就没有了这个店,到了成人就没有效果了。

物尊: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小儿的面状穴位。

袁轩:小儿的面状穴位,譬如手上的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的平面,呈面状分布,被称为脾胃之门户,用按揉法可以治疗各种脾胃系病症,如厌食、食积、消化不良、呕吐、腹泻、腹痛、腹胀等。但推法手法不同,治疗疾病的偏向又不一样,横纹推板门针对呕吐降气效果更强,板门推横纹针对腹泻升提效果更强,而挤捏板门针对食积化热效果更好。其它典型的面状穴位如五经穴,可以调理对应脏腑的功能,大拇指末节螺纹面代表脾经,食指末节螺纹面代表肝经、中指末节螺纹面代表心经、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代表肺经、小手指末节螺纹面代表肾经。五脏有疾,取对应的五经穴调理,已成为小儿推拿固定的模式。但这里涉及到手法的补泻,也就是五经穴向心为补、离心为泻,唯有肾经相反。那么我们什么时候用补法、什么时候用泻法呢?简单的说,涉及到五脏的疾病,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物尊:老师,到底什么是虚证?什么是实证呀?

袁轩:《黄帝内经》有句经典之言,叫“正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简单的说,就是人体该有的没有了,缺少了就是虚证;人体不该有的出现了,也就是多余的就是实证。如外界的风寒、风热侵袭到体表,出现风寒或风热感冒,这种寒或热都是人体不该有的,就属于实证,这时肺经用清法,就是离心推。而气虚或阴虚导致的咳嗽,就是人体该有的气少了,该有的阴少了,这就属于虚证,肺经就需要用补法,也就是向心推。另外,孩子没病,在平时做保健调理时,要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来补泻,也就是小儿心肝多有余,因此心经肝经以清为主,小儿脾肾常不足,因此脾经肾经以补为主。关于五经穴,等一会我为大家具体讲解一下。

法空:老师,给我们讲一下小儿的线状穴位。

袁轩:小儿在经络没有形成之前还会出现一些线状穴位,也属于小儿的特定穴。比如三关穴,位置在前臂的桡侧缘,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成一直线,推拿手法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称为推三关,这个穴位具有温阳的作用,可用于各种寒证的治疗,同时又具有补气及发汗的功效;六腑穴,位于前臂的尺侧缘,从肘到阴池成一直线,这个穴位具有清热的功效,尤其针对六腑之热效果更好,同时又是下法的代表,具有助大小便排出的功效。古人认为六腑和三关是大寒大热之法,为防止寒热太过,经常配合到一起应用。现在我这边小儿推拿临床中,一般单独的寒,不管这寒是在表还是在里, 单推三关就可以;单独的热,但这热必须是在里,退六腑就可以,当然热在表时不能退六腑,容易引邪内陷,需要用汗法;如果出现寒热往来,邪在半表半里时,就三关与六腑配合用,配合原则是以热为主,六腑多推,三关次之,以寒为主,三关多推,六腑次之,比例一般为3:1.。上面讲的面状或线状穴位 ,都是小儿的特定穴,到成人是不好用的。

道觉:老师,是否有的穴位小儿和成人都好用?

袁轩:小儿推拿中有一部分点状穴位成人和小儿都是好用的,我称之为共性穴。比如咱们都知道的足三里穴,位置在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1寸许,但必须找到两个肌肉之间,才能找准这个穴位。这个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可以通调脾胃系的病症,与板门穴作用类似。中医讲肚腹三里留吗,所以临床凡是肚子或腹部的毛病都可以选取足三里穴。小儿肚子腹部最常见的毛病就是胃肠道的疾病,也就是西医所说的消化系统疾病,而人体的消化系统是以脾为核心的,所以肚腹三里留的意思也就是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脾胃系的病症。如果你认为肚腹三里留主管下腹部肾和膀胱的毛病,那就理解偏了。另外足三里穴是人体的强壮要穴,是强壮身体的,补养身体的,民间有“常灸足三里,赛吃老母鸡“之说,就是说经常艾灸或按摩足三里,它的补养效果就像吃老母鸡一样。那么,是不是这个人得了一场大病,身体特别虚弱,也不用吃什么好的补养品,就吃点粗茶淡饭,再按摩或艾灸一下足三里穴就可以了呢?不是这样的,当一个人身体或脾胃的功能特别弱的时候,给他吃一些好的营养品,是很难吸收进体内的。而这时我们通过艾灸或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促进脾胃吸收营养精微物质,从而达到补的功效。中医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增强了,气血生成充足了,自然就很容易恢复健康了。其它的点状共性穴,比如迎香穴可以通鼻窍,风池穴可以发汗,百会穴能升阳举陷,天枢穴可调便秘腹泻,阳陵泉有疏肝理气之功等等,都属于小儿和成人都通用的共性穴。

耶福:老师,哪些穴位成人好用,小儿不好用呢?
袁轩:一般小儿到了11周岁以后经络就完全形成了,也就是形成了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十二条正经 ,包括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总计十四条经脉。这十四条经脉中共分布360多个点状穴位,从广义来讲,这些穴位都属于成人穴位,但为了与共性穴区分开,就把除了共性穴之外的十四经脉上的穴位称之为“成人穴”,也就是小儿推拿中的“成人穴”只有成人好用,小儿身上不好用,这是从狭义方面来区分的。

轩仁:关于特定穴、共性穴、成人穴临床中如何应用?
袁轩:一般临床中,8岁以下的小孩儿主要用小儿的特定穴和共性穴,并且年龄越小,特定穴效果越好;8—11周岁属于经络过渡期,这时以共性穴为主,并适当结合特定穴和成人穴;11周岁以上,就应该用成人穴和共性穴,小儿的特定穴就不好用了。所以小儿推拿不是孩子小才好用,大孩子就不好用了,主要指的是小儿特定穴方面只适合相对小的孩子。 

袁轩:下面重点讲一下五经穴。小儿的五经穴属于小儿特定穴,全分布在五指末节螺纹面,属于面状穴位。大拇指末节螺纹面为脾经,食指末节螺纹面为肝经、中指末节螺纹面为心经、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为肺经、小手指末节螺纹面为肾经。与腑相对应的也有穴位,譬如拇指掌面第一节为胃经、食指桡侧缘为大肠经、小手指尺侧缘为小肠经、小指尺侧缘与小鱼际尺侧缘合在一起又称膀胱经,但没有胆经和三焦经。小儿五脏六腑出现问题了,就找手上与之对应的脏腑穴位,都是有效的,在临床中要根据病症的虚实来确定补泻手法。

儒信:老师,五脏六腑的概念我总是混淆,给我们简单讲解一下。

袁轩:我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为大家讲一下,这样更容易理解。 五脏从上焦分包括心和肺,中焦包括肝和脾,下焦包括肾。中医又将心分为心和心包,所以又有六脏之说。五脏与六腑是对应的表里关系,也就是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肝与胆互为表里,脾与胃互为表里。那么五脏六腑我们怎样去区分呢?其实非常简单,大家可以这么去记,就是五脏是实质性的脏器,里面装的全是血液,六腑是空的,里面装的是排泄物。
先说说五脏吧。比如心脏里装的全是血液,心脏就类似人体的泵,通过泵的作用把血液送到全身,并且也让人体产生了血压。如果泵里的血少了,就会出现心悸心慌的感觉。肺里面装的也全是血,血液到肺里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进血液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肝里面装的也是血,肝脏就相当于人体的化工厂,会合成蛋白质、酶和各种身体所需的物质,所以经过肝脏加工后出来的血液营养就非常丰富了。同时人食五谷杂粮,血液里难免会有一些毒素,肝脏又是解毒的地方,还生产胆汁帮助消化。再讲一下脾脏,脾里面装的也全是血,脾脏是养血的地方,血液到脾脏休整一下,把其中破半的有病的不好的碾碎后重新造血,所以从脾里出来的血液都是非常好的。如果一个人的脾脏出现不可逆的病变,从脾里出来的血液不但没有被过滤好,反而被二次污染了,这时西医往往主张摘脾。最后讲一下肾,肾脏里装的也全是血液,血液经过代谢后都被送到肾脏,把其中的毒素过滤出来,送到膀胱。
再为大家介绍一下六腑,六腑是空的,里面装的基本上是排泄物。比如胃、小肠、大肠,里面装的全是水谷及食物残渣。胆也是空的,里面装的是胆汁,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是用来帮助消化食物的。膀胱也是空的,装的是尿液。六腑里面只有三焦有点特殊,虽然是空的,但不装排泄物,是把五脏六腑装到里面的一个腔道。三焦不象其它脏腑那样能看到实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空间,一个腔道,按部位分成三个区域,也就是膻中穴所对应的横膈膜以上的胸腔为上焦,横膈膜与肚脐之间为中焦,肚脐以下的腹腔为下焦,统称为三焦。
儒信:终于搞懂了,非常感谢老师把五脏六腑讲的这么透彻。再问一下,就是小儿的五经穴与成人的十二正经是否有关联?

袁轩:成人五脏六腑都有自己的能量流动通路,呈线状分布,中医把这称之为十二正经,经脉上分布的穴位都呈点状。由于小儿脏腑功能尚处在完善过程中,经脉也没有完全形成,所以身体上就分布着众多线状或面状穴位,这些被称为小儿的特定穴。五经穴就属于小儿面状的特定穴,是人体经脉形成前的最初表现形式。在这里最直接的就是心经,与成人心包经末端相连。另外小儿的大肠经、小肠经与成人的大肠经小肠经是相连的。

而其它小儿脏腑相关的手穴与成人的十二经脉位置差别很大,甚至是天壤之别,比如小儿的脾经、肝经、肾经在手上,而成人的脾经、肝经、肾经则循行在下肢和足部,这我们怎么去理解呢?是不是古人搞错啦?古法小儿推拿流传下来的穴位是经过千百年来临床反复总结出来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有效的,所以不存在古人搞错的问题。既然没有错,我们就去辩证理解了。至于怎么去理解,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者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既然经络属于能量范畴,就必然遵守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小儿经穴长大后为什么会出现变异的问题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成人的十二经脉在5-6岁孩子身上已经表现出他的有效性。比如我最近治疗的小朋友谭克弘,6岁,来的时候咳嗽有一个多月了,咳嗽有痰,但吐不出来。经过3次调理,咳嗽加重,但能吐痰,痰块粘稠黄并成块。虽然咳嗽加重,但舌苔没有变厚,也不发烧,精神食欲均正常,说明病情没有加重,咳嗽重只是排痰的表现。第四次推拿结束后我用蜜芽罐给孩子肺腧及膻中区域刮痧,出痧非常快并且红紫,说明这个孩子肺火特别旺。刮完痧第二天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又经过两次推拿,这孩子症状虽然缓解但一直未愈。第七次推拿结束后我在孩子上肢两侧肺经刮痧,也就是刮成人的手太阴肺经,出痧红紫,说明肺经还有余火为消。肺经刮完后第二天咳嗽症状基本消除,又经过2次巩固推拿,就完全治愈了。
从这个病例大家可以看出,人体的十二正经包括上面的穴位,在比较大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是有效的,在临床中可以适当用,有时效果会非常明显。所以小儿推拿要想做的好,成人经脉必须得会。

释笃:老师,我听过几家小儿推拿的课,发现五经穴的按摩手法、补泻方向及位置都有所不同,这是为什么?

袁轩:小儿的五经穴临床运用最为普遍,只要做小儿推拿就离不开五经穴,临床有“推拿不离五经”之说。小儿推拿门派众多,五经穴各个门派都有严格的补泻手法。《黄帝内经》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记载。补和泻是针对虚证和实证而设立的治法,因此理论上不能用反了,反了会导致症状加重。但五经穴的补泻方向从古至今都存在着广泛的争议,特别是三字经流派作为补法的上推(向心推)恰恰就是湘西小儿推拿流派的泻法,这在学术上造成了混乱,以至于老师教学解释不通,学生与妈妈们困惑多,临床更是顾虑重重。
山东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五经穴操作为“上推为补,下推为泻”,上推为从指尖推向指根,也就是向心推,下推也就是离心推。湘西小儿推拿流派五经穴“旋推为补,直推为泻”。其旋推为顺时针旋转,直推为从指尖推向指根,也就是向心推为泻。张席珍盲派小儿推拿小指肾经的操作为“上推补肾阳,下推补肾阴” 。成都肖氏小儿推拿五经穴补法既上推又顺时针推,泻法既下推又逆时针推。我们轩祖派小儿推拿五经穴补泻方向是向心为补、离心为泻,唯有肾经相反。五经穴的方向补泻无论古代文献,还是今天各大流派都说法不一,是小儿推拿学术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道觉:脾经穴一说是在大拇指末节螺纹面,另一说是在拇指桡侧缘,到底哪个更准确?

袁轩:咱们知道,五经穴定位在5个手指末节螺纹面,现在已经被学术界所普遍认可。至于三字经派所定义的拇指桡侧缘为脾经穴,因为其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也不能否认。但理论上为什么食中无名小指末节螺纹面分别为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唯独脾经穴定位在桡侧缘呢?理论上有点说不通,所以轩祖派小儿推拿五经穴定位就是5个手指末节螺纹面,与现行主流是一致的。

物尊:冒昧的问一下老师,补和泻是两种相反的治法,补是针对虚证的,泻是针对实证的,为什么三字经和湘西派用了都有效呢?

袁轩:小儿推拿方向补泻与中药补泻有本质区别。推拿师在做五经穴时,不论您是在做旋推或者是直推或者是揉法,也不论你的方向是向心还是离心,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只要作用到穴位上,能量就会通过穴位传导到对应脏腑,并对脏腑产生良性刺激,激发人体自愈潜能。不论虚证实证,都会对脏腑产生良性双向调理作用,促使脏腑功能正常。这是人体所有穴位接受外来刺激的共性,也就是手法刺激是产生调理作用的主体,而方向只是一个辅助性的。这就是为什么五经穴即使反向刺激也有作用的原因,大家就不用担心方向做反了会对孩子产生严重危害了。方向作为辅助性的只是对补泻作用产生一定影响,不是决定性影响,这里边就可以考虑选择哪个方向最优的问题。
咱们看一下如果你推动手指上推,也就是向心脏方向推,你手指推动产生的能量就会向身体内走,更容易传导到对应脏腑,促进脏腑兴奋,增强脏腑功能,显示出补的特性。如果你推动手指下推,也就是离心推,所产生的能量往体外走,抑制脏腑的兴奋性,降低脏腑功能,显示出泻的特性。

比如这个孩子肺气虚导致咳嗽,属于虚证,对无名指螺纹面做向心推,一方面对穴位的良性刺激产生的主体作用达到补的功效,加之辅助于向心推促进能量传送,则补的效果更好一些。这时如果做离心推就会降低补的传导功效,但主体补的功效不变,只是效果相对差一些。再如这个孩子肺热导致的发烧咳嗽,属于实证,对无名指螺纹面做离心推,一方面对穴位的良性刺激产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泻的功效,加之辅助于离心推促使能量外达,则泻的效果更好一些。这时如果做向心推就会降低泻的功效,但主体泻的功效不变,只是效果相对差一些。

耶福:老师,为什么刺激肺经穴肺热能泻火,肺气不足又能补气?这是不是有矛盾呀!

袁轩:这并不矛盾,穴位都具有双向调理作用。不论脏腑功能状态偏向哪一方面,刺激穴位都可以促使脏腑器官功能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这就是刺激穴位所产生的主体作用。方向不能改变主体作用,但方向可以增强或抑制主体作用的发挥。

法空:老师,五经穴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这我听明白了,但推肾经为什么是相反的呀?

袁轩:你看一下自己的小手指,你的小手指已经超过无名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靠指尖的横纹),说明你的先天非常好,肾为先天之本,肾好寿命就长。有的人小手指短,离无名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差挺大一截,说明这个人先天功能比较弱,也就是肾比较虚,这样的人相对就寿命短。咱们现在可以做一个实验,就是静坐,心无杂念,两个小手指勾在一起,做相对用力拉伸,3—5分钟后,大部分人会感觉腰部有发热感,这说明拉伸小手指有补肾的功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常练小指头提水桶、水壶,或者两个小手指互相牵拉可以强肾。中国道家功法中也有锻炼小手指的功法,目的就在于强肾补肾。日本人为了补肾甚至坐公交车也用小手指拉上边的环。
 这样大家就知道,小手指向外拉伸也就是离心拉能补肾,不论大人小孩小手指都与肾脏相关。小儿的小手指处于生长阶段,离心推可以促使小手指更好的生长变长,从而达到补肾的功效。我上边所讲的离心推会导致能量外达显示泻的特性,但与向外推按小手指产生较强的补肾功效相比,泻的特性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屈文:老师,现在还有“上推补肾阳,下推补肾阴”之说,我们是否也可以按这个方法操作?

袁轩:如果这个孩子肾阳虚你做上推肾经次数太多,很可能会出现问题。我这边最接诊一个小男孩,5岁,本来3岁时就不尿床了,妈妈说在医院大夫诊脉说孩子肾阳虚,于是在网上就搜到上推补肾阳的视频,在家里操作了10多分钟,结果孩子当晚就尿床,以后就不敢再做了。这说明孩子不但没有补上肾阳,而是清肾经了,导致肾阳更虚,寒水下行,最终关门不闭而产生遗尿。大家记住,补肾经就做离心推就行,肾阴肾阳都补了。从我个人操作临床总结,五经穴操作方向是“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唯有肾经相反”这是最优的组合。

轩仁:老师,在临床中,我们应该怎样去运用五经穴呢?

袁轩:这要根据脏腑的生理特点和五行理论确立补泻。小孩脏腑生理与病理特点有:心、肝多有余,因此心经、肝经以清为主;脾常不足,因此脾经以补为主;肾无实症,肾病多虚,故肾经以补为主;肺为娇脏,肺经可清可补;实热在阳明,虚寒在太阴;先天生后天,如运水入土,用于水盛土枯之症;后天养先天,如运土入水,用于土盛水枯之症;培土生金,即通过培补脾土而达到补益肺金之功效;脾虚直补脾经,益中焦之气;肺虚仍可补脾经,以培土生金;肾虚还是补脾,体现的是后天养先天。

娲慧:小儿为什么脾肾常不足?我们临床中怎样具体应用?

袁轩:这是因为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娇嫩,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加之儿童为了生长发育的需要,对各种营养物质需求较多,儿童脾胃功能就相对不足,所以古人提出脾常不足的观点,因此在平时调理中,脾经以补为主。补脾经能够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主要用于脾胃虚弱的宝宝,所以当孩子出现消化不好、食欲不振、吃饭少的时候都可以用到。清脾经能清热利湿,主要用于体内湿热大的宝宝。消化系统如果出现热性病了,比如腹泻或呕吐同时伴有发烧的,这时要考虑清脾经的问题。热症消除了,脾经穴就不建议继续清,可用清补脾经,也就是来回推,有清有补,不伤正气。如果孩子完全康复,再做脾经穴,就要补了。另外对于长期性的肺脏疾病或发育迟缓的问题,都需要兼顾调脾。
讲一下关于肾常不足的问题。学过中医的都知道,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父母给予固定不变的,小儿离开母体,对精血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之先天之精已不再增加,将随着人体的利用不断被消耗,于是古人提出“小儿肾常不足”、“肾病多虚”、“肾无实证”,因此临床中肾经以补为主。补肾经能补肾益脑,填精益髓,当孩子出现早产、久病体质差、多汗、遗尿等病症时可以用到补肾经。肾经很少有清的,如果小便黄赤,表明下焦有湿热,这时可以清肾经,但建议大家可以通过清小肠或清膀胱来代替,这样能做到清热而不伤肾。

如果脾肾不平衡时,我们可以用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以沟通脾肾,比如脾肾阳虚性腹泻时,就可以这样操作。

炎农:老师,小儿五脏功能发育还不完善,为什么心肝多有余呢?

袁轩: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均来自明代万密的《育婴家秘》一书。“心常有余”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火易动的生理特点。心为火脏,小儿初生,知觉未开,见闻易动,自我控制力差,易喜、易怒、易惊,所以传统儿科认为“小儿心常有余”,而不是指病理状态下的心火亢盛概念。但小儿“心常有余”常常反映在疾病过程中,心火亢盛,则津液干而病渴,神志乱而卧不安,所以多见抽搐、惊厥、神昏等症状。

“肝常有余”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风的生理特点,也就是肝气偏盛,而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的病理概念。小儿生长旺盛,发育迅速,脏腑经络柔嫩,精气未充,则肝阳易旺,易动肝风。病理状态下则容易出现壮热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昏迷等证。古代医家所说的“肝常有余”,就是对小儿易动肝风这一特点的总结。
小儿心肝多有余,正是小儿脏腑功能发育不成熟的表现,病理状态下会更容易引动心火肝风。特别是当肝风心火二者交相煽动,火热炽盛,真阴内亏,筋脉失养,往往一发病就表现壮热,惊搐、昏迷,甚则角弓反张等症。

正因为小儿“心肝多有余”,所以临床中心经、肝经以清为主。当孩子出现烦躁、口舌生疮、小便黄、内热大的时候可以用清心经。如果孩子眼屎多,目赤肿痛,脾气急躁易怒,惊风抽搐等就可以清肝经。如果孩子出现心肝火旺的症状,也可以用心肝同清之法。一般孩子心火旺往往肝火也旺,肝火旺心火也旺,心肝同清就可以做到相互兼顾。

如果孩子心气不足或肝血虚,可以用补法,但补后必须加清法,这时手法要求补多清少。肝经不补可以通过补肾经代替,称滋肾养肝法。心经不补可以通过补脾经代替,也可做到健脾益心。
岳忠:《育婴家秘》也有“肺常不足”之说,为什么临床中肺经不象脾经肾经以补为主,而是可清可补呀?

袁轩:“肺常不足”的观点的观点首见于《育婴家秘》,是对小儿肺脏生理特点的高度概括,是指小儿时期肺脏无论是在组织结构上还是在生理功能上,均是娇嫩柔弱,全而未壮,有异于成人,所以肺经因虚而补之。又因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自然之气相通,最易感受六淫之邪,外邪侵肺,均为实证,所以肺经因实而清之。
临床中,凡是长期的慢性肺系病症,或是平时保健,用补肺经,可补肺气,实卫固表;凡是外感六淫之证,用清肺经,可宣肺清热。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肺气的敷布来滋养;肺的气化功能,需要脾化生的精微来充养。小儿脾胃虚弱,则肺气也弱;脾气健旺,则肺卫自固,所以调肺当健脾,称之为培土生金。
关于培土生金之法,这边最近接诊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举例说一下。一个是小姑娘,于怀瑾,7个月,身体消瘦,食欲正常,一个月前发烧,药物治疗后烧退,但表现夜咳略重。到我这里诊断为热病伤津导致阴虚咳嗽。治疗中用了培土生金之法,经过多次推拿效果不明显,建议到医院验血。这种情况有可能是上次发烧余邪未消,也就是肺内一直残留细菌或支原体导致的。另一个小男孩王怀鑫2岁,厌食盗汗,夜咳无痰近一年,最近开始夜咳加重,来诊断为阴虚咳嗽。治疗中也用了培土生金之法,经过4次治疗,孩子家长就反映咳嗽轻多了,只是夜间偶尔咳嗽几声。这两种病例说明培土生金之法对于久咳不愈的不一定都有效,对于肺虚之证效果明显,如果余邪残留则需要药物治疗。

儒信:袁老师,通过您的讲解,五经穴我都理解了。五脏有疾,通过对应的穴位调理,并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采用补泻手法。那么六腑有病,通过五经穴调理是否有效?

袁轩:中医讲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关系,比如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肝与胆互为表里,脾与胃互为表里、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如果胆汁排泄不畅可以清肝经,胃不受纳可以补脾经,膀胱虚寒可以补肾经,小肠有热可以清心经等,这种治法中医称之为“腑病治脏”,也就是六腑的毛病可以选取与之对应表里关系的五脏相关穴位治疗。同理可以“脏病治腑”,比如心火旺可以清小肠,脾虚可以补胃经等。“脏腑并治”也是临床常用之法,比如在治疗肺炎高热兼有便秘的患者中,中医采用宣上通下的治法,宣通肺气,腑气下行;而腑气通畅,又利于肺气宣通,有釜底抽薪之效。

屈文:老师,“实热在阳明,虚寒在太阴”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袁轩:岳忠同学,你是学中医专业出身的,给大家解释一下。

岳忠:好的老师。“实热在阳明,虚寒在太阴”是中医对中焦病症特殊归类法。胃经全称叫足阳明胃经,所以这里阳明特指的是胃。脾经的全称叫足太阴脾经,所以这里的太阴特指的是脾。中焦脾胃实为一个整体,患病时,有时很难辨别是脾病还是胃病。传统中医根据脾胃的生理与病理特点,总结出中焦的特殊辩证方法。如患儿发热、口渴、口臭、烦躁、多汗、多食易饥、大便秘结等,应考虑为阳明腑实或胃热证;久泻、脱肛、长期脘腹冷痛、泛清泛酸、四肢水肿等,应考虑为脾阳虚证。

袁轩:岳忠同学解释的非常专业,下面我再补充讲一下。实热在阳明,就是有胃火,这火是实火。一方面胃火会下传到大肠,导致大便干燥,大肠也属于阳明经,所以中医把这种胃肠实热证称之为阳明腑实证。另外胃有实火就处在亢奋状态,蠕动就快,往十二指肠排的食物也快,所以这种人往往吃完饭一两个小时就饿,中医叫消谷善饥。胃的食物排到十二指肠后,胰腺的外分泌部需要分泌胰液、胆需要分泌胆汁来帮助分解消化食物。正常人吃完饭后胃往下排食物需要4—5个小时,与胰腺和胆的功能是相协调的。如果胃往下排食物太快,就会增加肝和胰腺的负荷。时间长了肝和胰腺劳累了,就偷懒耍滑不正八经干活了,分泌的胆汁和胰液少了,食物不能被有效的分解,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就会出现问题,往下走就不能被人体有效吸收,脾的运化功能就会失调。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孩子虽然能吃,但却体瘦乏力气血不足,并且容易感冒,这就是典型的胃强脾弱。如果这个孩子喜欢吃甜食,就麻烦了,胰腺的内分泌部需要消耗过量的胰岛去化解糖,很容易导致胰腺内分泌功能失调,过早的得糖尿病。最近我接诊过一个7岁的小朋友郭芷腾,就是这种类型的。孩子母亲是糖尿病,糖尿病本身就遗传,检查孩子足部胰腺反射区痛感明显,并且出现气泡,说明胰腺功能失调,但还没到器质性病变的程度。这样的孩子调理一方面需要家长配合合理控制饮食,再结合穴位清胃降低食欲,补脾助运化,调理肝胆胰腺促消化吸收,经过一段时间调理,这个孩子身体状态就逐渐得到改善。由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经过有效的穴位调理脏腑功能,并配合饮食节制,身体状态完全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虚寒在太阴”指的就是脾阳虚,阳虚就表现为寒症,而这寒是虚寒。人体的湿气是由脾主管的,虚寒的人往往湿气也重,这就是寒湿体质。主要表现在大便稀溏、手脚凉,疲倦困乏,舌苔白腻齿痕重等,要从脾从肾论治,健脾温阳祛湿。

“实热在阳明,虚寒在太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病症,也就是这个人要么是胃火盛,要么是脾虚寒。胃强脾弱是一种病症涉及到两个脏腑,表现为胃和脾不平衡。虽然都表现为胃火和脾虚,但病症类型截然不同,大家不要混淆了。

物尊:老师,小儿手上与六腑相关的穴位,比如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胃经给我们补充讲解一下,另外如果三焦和胆出现问题了,我们该如何取穴?

袁轩: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均是离心推为清、向心推为补。胃经有点特殊,补胃经就旋推掌面拇指第一节,清胃经推大鱼际桡侧缘,从掌根推向拇指根。

大肠经位置在食指桡侧缘。清大肠可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针对各种便秘、实证腹泻等。补大肠可温阳固涩止泻,用于虚证腹泻、脱肛等。来回推称为调大肠,针对大便干稀不调,或者孩子不愿意喝水。

小肠经位置在小指尺侧缘。一般临床中清大肠就可以配合清小肠,补大肠就可以配合补小肠。来回推称为调小肠,主要针对孩子体瘦,营养吸收不好,或者大便经常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另外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清小肠还可以清心火,针对小便短赤有效。膀胱经位置在小手指与小鱼际的尺侧缘,可用于泌尿系统疾病。

补胃经针对脾胃虚弱之证,与补脾经作用一样。临床有补脾胃的手法,就是沿拇指掌面由指尖直接推到指根。单独的补脾经就推拇指第一节,方向是指尖推向指根。清胃经可以使胃气下行,所以针对恶心呕吐有效。清胃经还可以清胃火,针对消谷善饥,也就是特别能吃的孩子有效。另外如果这个孩子本身脾胃功能比较弱,或者脾胃虚寒,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清胃经要适当,清过了会导致厌食更重,为了安全起见,这时可以用横纹推板门来代替。临床有清脾胃的手法,就是沿拇指掌面由指根推到指尖。

小儿手上与腑相关的穴位唯独没有胆经和三焦经。如果三焦出现问题了就找上肢部的膊阳池,也就是成人的支沟穴,位置在腕背横纹上三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膊阳池可以调理三焦气机,通调腑气,在小儿推拿中可以治疗便秘,不论虚秘和实秘都有效,尤其针对气滞不通导致的便秘效果更好。胆出现问题了,就找下肢部的阳陵泉,位置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可以疏泄胆汁以助消化,可以有效的解决小儿消化不良的问题。

伊安:老师,补脾胃的手法我没听明白。补脾胃由指尖推向指根,补脾经也是指尖推向指根,推法都一样怎么能分出补脾胃和补脾经两种手法呀?

袁轩:伊安同学,你来中国留学已经1年多了,汉语说的非常好!汉语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意思。你看我的大拇指,靠近手掌的为第一节,靠近指尖的为第二节。补脾胃由指尖推到指根,就是拇指第二节、第一节全部都推到。补脾经就推拇指第二节,只不过是方向是从指尖推向指根。一个“到”、一个“向”字,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袁轩:今天课程结束,大家只要对小儿推拿及人体经络穴位感兴趣,并用心去学,即使没有中医基础也能学会,希望大家学以致用,把中医知识传播出去,造福一方!

注:本文来源于轩祖学派袁轩老师创立的《医道医德》,转载请注明出处。详见网址:

http://www.zytnw.com/index.php/cn/Honor/index/tid/11.html

返回顶部

地址:沈阳和平区文化路39号南湖科技大厦309   电话:18840052749   传真:暂无    版权所有:辽宁省共合文化发展研究有限公司
ICP备案编号:辽ICP备15008836号-1